王启云
现代研究型大学图书馆模样——南开大学图书馆参观记
2024-5-19 21:34
阅读:700

    “数字资源本地化服务研讨会暨CALIS第二十二届引进数据库培训周”在天津大学北洋园校区郑东图书馆召开,5月15日上午“顺道”参观了南开大学图书馆(津南校区中心馆)。这是我见识到的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研究型大学图书馆模样,简略记叙。

    2016年7月受邀参加徐建华教授组织的“第6届图书馆学实证研究”博士生学术会议,会议期间我专门到南开大学图书馆(津南校区中心馆)参观过,那一次参观碰巧属于闭馆时段,得到南开大学图书馆的特别关照,我同另两位参会者(赵老师、肖老师)一同参观。此次,我完成报名之后,第一时间联系了南开大学图书馆樊馆长,表达参观愿望。樊馆长百忙中帮我完成愿望,参观期间王老师、陈老师热情接待,由衷致谢!馆内各楼层走了一遍,花了近两个小时。

    南开大学图书馆(津南校区中心馆),图书馆网站上有简短介绍,“津南校区中心馆,位于核心教学区南侧,建筑面积46418平方米,地上共9层,是南开新校区的地标性建筑,以图书馆为主的建筑群荣获2017年度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该馆采用老校区建筑群品字形布局,建筑形式则使用新时代的建筑元素达到精神传承,内部布局和设计上向世界一流大学图书馆看齐,突出以读者为中心,实行‘借、藏、阅、检、研、咨’一体的大开间全开放的管理和服务模式。特藏书库结合屋顶檐下空间设置,配置24小时恒温恒湿设施,形成对特藏书的稳定保护,实现功能与造型的完美融合。中心馆设个人研修间36间和多人研讨室30间,内部配备桌椅、电源插座、有线网络及无线WiFi,多人研修间还配备了55寸和70寸多点触控一体机、超短焦投影机及电子白板,能够演示、编辑PPT、DOC等文档,可以用于学术研讨、团队项目交流分享、信息演示与发布,实现“零距离”互动。”(摘自:南开大学图书馆简介.https://lib.nankai.edu.cn/12081/list.htm

)5月14日及5月15日早晨,我花了较多时间做参观前期准备工作,我预约的参观时段是9:00-11:00,我想把时间充分利用好。实际参观之后,给我留下了堪称“完美”印象。

    南开大学图书馆(津南校区中心馆)是2015年10月启用,2016年7月我参观过,2024年5月再次参观。运行十年,呈现的面貌皎好,精气神俱佳,难能可贵。南开大学图书馆王老师领我快速转了几个楼层之后,我自行参观。馆内上上下下,我走了一遍,尽可能走的全面一些。我的突出印象是图书馆标识系统标准、规范,无微不至,且美观大方。这么大的一座现代化图书馆,设备设施先进,状态良好,运转有序。信息技术类设备设施如此,书架桌椅等设施亦然。南开大学图书馆较好地落实了“以人为本”。我注意了两个小细节:一是具体体现以读者为中心,类似“读者服务早知道”“情绪交换站”“同窗书单”等温馨又从容;二是具体体现了以馆员为中心,切实让馆员发光,一楼有大型“南开大学图书馆馆员节”展板,还有一组门框式展板展示“南开大学图书馆科研概况”及馆员科研展示,主题是“科研赋能图书馆高质量发展”。

    在我20余年的职业生涯中,我实际参观过数百所图书馆,我使用了“现代研究型大学图书馆模样”作为标题。南开大学图书馆自己的目标是“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研究型大学图书馆”,我对国外图书馆的了解还很有限,但我认为确实已较好达成目标,至少可以是国内现代研究型大学图书馆的榜样,梦想已照进现实。

附:随手拍摄的照片分享

延伸阅读:

南开大学图书馆简介.https://lib.nankai.edu.cn/12081/list.htm

图书馆现有四座馆舍:文中馆建成于1958年,逸夫馆建成于1990年,经济学分馆于1999年归并入总馆,津南校区中心馆建成于2015年,总建筑面积达71610平方米,拥有阅览座位5076席,其中中心馆3373席,逸夫馆952席,文中馆423席,经济学分馆328席。2020年10月,逸夫馆修缮改造完毕重新开放。空间和服务有了全面提升:增加阅览座位,由原来的300余席增加到900余席,同时新设16个单人学习间和4个多人研讨室;丰富区域类型,增设咖啡休闲区、新媒体体验区、多功能展览区、阅读推广角、朗读厅等“悦享”空间;加强文化建设,新设丽泽读书空间、传统文化展区等优质平台;提升读者服务,拥有了图书自助借还系统、智能分拣系统和读者自助服务体系等现代化服务功能。南开大学图书馆围绕建设“双一流”大学的总体发展目标,坚持以读者为中心,倡导“资源为王、服务为本、技术为要、管理为核”的办馆理念,不断加强图书馆智能化、信息化、数字化建设,积极向管理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推进,在南开大学成立百年之际,已成为学校文献资源中心、读者学习中心、学科服务中心和文化展示与交流中心,并继续向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研究型大学图书馆目标努力迈进。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王启云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13646-1434745.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4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1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