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吕乃基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是马克思的名言。
所谓“社会关系的总和”,不外乎人的三大关系:人与物(自然物与人工物)的关系,人际关系,以及人与自身的关系。
人与物的关系指研发、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活动,也就是科技活动与经济活动。“人与物的关系”是“社会关系总和”的基础。现代之所以“现代”,一大变化是,将人与人的交往建立在物的基础上。相对于传统社会建立于血缘之上的人际关系,马克思指出,这是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
人与物的关系是社会关系总和的基础,然而这一“总和”不能停留于“物”的水平,有待上升到人际关系和人己关系。
在马斯洛需求层次,生存需求和安全需求之上是归属需求,社交需求,进而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这些需求的实现,并非直接经由物的联系,而是大部或绝大部分经由语言和文字——语言为“言”,文字为“论”,简称“言论”——的途径。
个人言论所能达到之边界:
其一,说什么,有广度和深度两个维度。广度:可以在不同程度上述及的对象,譬如人与物的关系(科学技术、经济……);人与他人及社会的关系,譬如“心疼”某某,以及人与自身的关系,或心灵鸡汤,或自我反省。深度:譬如在人与物的关系上说牛顿力学、量子力学,还是眼下的“叠加”、“纠缠”、“塌缩”,甚或“恭候多时”的佛教徒。
从人之所言,大致可以读出其为人乃至内心。文如其人,古人早就知晓这一点。
重要的不是人云亦云,更不是胡言乱语,而是在事实、规律和逻辑的基础上,言他人之未言。人“通过知识获得解放”,这是波普尔名著的书名。
言论自由不等于自由言论。说什么,下有法律负面清单,上有善的引导。此即随心所欲不逾矩。
其二,向谁说。同样有广度和深度两个维度,在时间和空间上所传播到的人群多少及其层次,群和朋友圈。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古人对此同样了然于胸。圈子决定层次。
与“说什么”和“向谁说”相对应的是,“听什么”和“听谁说”,同样涉及广度和深度。不过相对而言,“说”较之“听”更为主动。好为人师,诲人不倦,这是为人称颂的美德。
人的生命可以分为生物学意义的生命和社会学意义的生命。说(听)什么和向(听)谁说这二者结合起来,就是人的社会学意义生命的边界。人之为人,在根本上是社会学意义的生命。
当今社会中个人开设的微博、博客,个人的微信号、公众号,极大地延伸了个人的生命,拓展了个人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因而都是个人生命不可剥夺的组成部分。对此,秦始皇在两千多年前就从负面悟出来了,那就是焚书坑儒。杀死生命,不仅在生物学意义“坑儒”,而且要在社会学意义上“焚书”。
我思故我在,是笛卡尔世人皆知的名言。独立思考,是人存在的标志。
然而仅有思考,思而不言、不论,也就无从建构社会关系中占据中间部分的人际关系,需求层次的提升中断,生命中也就失去了重要的部分。
工程哲学的创始人李伯聪提出,我工程故我在。由思到行。然而参与工程者毕竟是少数。
“思”乃“言”之源,“言”系“思”之流。
“言”无“思”则靡,“思”无“流”则废。
我言故我在。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0 07:1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