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走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jiheng 留下踪迹

博文

游记一篇

已有 3735 次阅读 2011-4-30 20:52 |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很久以前的一篇流水账,原载榕树下

东北纪行

初雨刚晴的那天,我们出发了。微微的凉风吹的有一点凉意,但是阳光却相当不错。在城市的中央,有轻轻的雾气升起,在别的地方是见不到的。一点点的薄霜在阳光下面闪烁出亮晶晶光芒,就像一个个的闪亮的玻璃球挂在树叶上,衰草上。
  秋后的田野里,收割了没有收割的庄稼在地里排出一道道长长的队列,像一位大家用极重的手法泼洒出的抽象画。远远的有一排顶着黄叶的杨树,就像是田野的守望者的剪影。那树叶的颜色和变化,没有一个绘画大家能够用他的调色板调节出来,只有老天才能够有如此的造化,我敢打赌。
  从长春去哈尔滨的路上,有一条河,是吉林和黑龙江的界河,在长春叫拉林河,而在河的对岸,却有一个不同的名字,很是有趣。在拉林河边我们下车休息的时候,那风吹的很有很有特色。你站在风中,能体会到他就像一个有趣的小孩子,让你全方位都能体会到,耳边丝丝风声,脸上犹如细丝划过,就像小孩子缠着你牙牙作语而有将小手在你身上不停挠过。
  早晨从长春出发,到中午的时候,我们赶到了哈尔滨,在那条有名的学府路上,我从哈尔滨的一系列有名的高校门前一晃而过,其中包括哈尔滨工业大学,那学校在秋色当中表现出了少有的景色,我当时就想,如果能到那里面去逛逛,就不许此行了,可是没有机会,因为我们的目的不是这里。
  在哈尔滨少做停留之后,找到了我们的向导以后我们继续上路赶往尚志。在路上,我看到了在长春没有能够看到的景色。天是瓦蓝色的,那么纯净,就像是谁用丝绸仔细擦拭过的宝石一样,你再也找不到比这更明净的地方了。透过那瓦蓝的天幕,我似乎看到了天使在那后面朝我微笑。我想天使一定是一个绝色的带着无与伦比的纯洁的微笑的少女,要不然有谁能够将她的窗户擦拭的如此明净呵令人向往。在蓝色的背景下面,是一朵朵半透明的、乳白的、镶嵌着金黄的、亮黄的边的云。像是被人整齐的排放在那里。在你的头顶附近,它们是一朵朵的,后面就是那蓝的让人怀疑的天,而逐渐向远处,在那天与地交汇的地方,它们就变成了层层叠叠的样子,就像是一群刚刚被牧人们仔细清洗过的绵羊从天边向你赶来的样子。远处的田野,被白云投下一片片的影子,和那些横七竖八排列的庄稼交相呼应。
  公路两旁的书,松树,柏树,枫树,都被秋天仔细的染上了各种颜色。落叶松被染上了各种的黄色,而枫树则是浅红,大红,猩红,一直到褐红,变化万千。路的两旁,你一眼都看不到边。随着山坡的起伏,一直延伸到你看不到的地方。那些不落叶的松树,则是一头青翠的绿发,挤在那些黄的红的书中间。让你看起来一点都不单调。在有太阳的地方,你可以清楚的看见那些黄色的红色的绿色的树叶上闪过的透亮的太阳的颜色。而在远远的地方,有一个孤零零的古火山直直的挺立在那里,随着车的行驶变换着看你的角度。一会儿大气的挺立在层层叠叠的树的背后,一会儿有悄悄的隐藏到了后面,而只是露出一点点平平的山头,像一个小孩子在和你捉迷藏。在路上,我知道了冯小刚的《紫日》为什么有那么强烈的震撼力,那是因为他能够将壮美的景色和壮美的故事结合在了一起。
  尚志,是国内仅有的几个为了纪念某一个名人而专门改过来的县名,就像靖宇、左权一样,是为了纪念抗日名将赵尚志的。在尚志县城里,有一个专门为赵尚志修建的纪念馆褐纪念碑,可惜我没有机会前去瞻仰。不过我想,在我经过的每一片土地,每一片森林当中一定都会有他们的足迹。
  当天下午,我们没有停留,而是直接去了我们的第一个目的地——一面坡,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地名。在那里,我们开始了我们工作的第一站。我们在一个叫做大王顶子的被剥蚀出来的古火山口——或许是岩浆侵入以后被剥蚀出来的山——下面工作了整整一个下午。我很想爬上去看看,可是太陡,根本没有办法上去,而时间也不允许。当我们驾车离开的时候,我才隐隐约约的知道那里为什么会有那样一个名字——在夕阳当中,那山就像是一个仰放在那里的一个很是坚毅的头。那上面的每一条小的突起和凹下去的地方,你都可以和一个战士的头对应起来。上面被侵蚀的黑色的条带,肯定就是战士在战斗时留下的硝烟和灰尘。
  我敢说,在东北平原上见到的落日景象你在别处永远都无法见到。太阳在下午的时候,会在你不经意之间悄悄的没入到那层叠的云的后面。好像就在你一眨眼的那一瞬间。而只是给那些云染上一些黄的红的边。但是你千万不要以为那就是全部——我第一次见到的时候,就被迷惑了——太阳只是躲到云层的后面化妆去了,因为很快就会有一个以她为中心的晚会,而她就是晚会上光彩照人的主角。太阳出场的时候,所有的云都害羞了,但是又都以她为中心,各尽所能,将各种颜色全部都放到你的眼前。以太阳为中心,满天的云彩都那样的让你迷醉,那些颜色,我简直都不能形容。只是载太阳的一半刚没入地平线的时候,天地都被熔焊载了一起,你根本不知道那里时天,那里是地。有一天,我们刚好在松花江上看到了日落,满天的霞光,铺满了整个江面,江上晚归的小渔船,简直就是用红的、黄的、粉的、紫的宝石雕刻出来的,整个渔船看起来是那样的晶莹剔透,船上偶尔会有收获的鱼的鳞片的闪光。满天的霞光只是把我完全的笼罩在里面。远处的山,进出的树,车,还有那拉着满载着收获的马,都一样的欣赏着,都忘记了赶路,忘记了一切。

在松花江沿线工作的时候,有时可以隐隐约约的看到朝鲜那边的情景。江的那一边似乎很是平静,不像我们中国这边那样人来人往的,远远的山头下面似乎有一些白色的建筑。听当地的老乡说,平时你看那里很安静,但是一旦我们这边有一点什么动静,就会有很多的士兵从那些白的山洞里面钻出来,有时候还有很多的装备,像如临大敌一样的戒备着。当地的老乡说,朝鲜目前的状况就像我们文革时期那样,老百姓的生活主题生活状况也差不多。估计这些都是真的,因为有一次我收听到朝鲜人名广播电台的汉语波音,在节目的开始,有一段话,说的是伟大的金正日同志万寿无疆之类的话,而且节目当中还会反复的出现伟大的金正日同志教导我们等等。我们同行的老师说,有一次,他在这里考察的时候,由于雇来的船在江心的时候翻了而漂到了对岸,但是没有办法去拖回来,因为你一上岸就算是非法入境。没有办法,只好找当地的老乡帮忙,并且告诉他们说,如果那边的边防军有什么要求,我们都会尽量满足。结果那老乡传话回来说,他们很需要一些手电筒。因而就几个手电筒那边就将那条船给送了回来。
  在黑龙江沿线工作的时候,话题不免要转移到俄罗斯那边。随行的向导也是一个地质工作者,因而对于这些情况都很了解。每年冬天的时候,在黑龙江被冰封以前,就会有大批的木材被砍下来,然后用船拖到中国这边来卖。据说就一两袋普通的茉莉花茶就能够换回来好多的木材。可是到了后来,老乡们连茉莉花茶也心疼了,就干脆用一些柳树的叶子炒干,放一些茉莉花进去,拿过去照样可以换回木材来。可是次数多了,也不见效了。我在江上就见到过那拖着木材的船。一条并不很大的船,后面拖的用绳子捆起来的木头,可以拖出去好几里路远,有的还在木头上面搭上了简易的小木房子,那就是工人们居住和吃饭的地方,等到了目的地,那些木头房子也就抛弃了。但是听说有时候,如果捆木头的绳子松动的话,就会使那些小木房子落入江中,有好些人就是因为这样在夜里落入江中。
  在江边工作的时候,免不了要吃一些江里的特产,江边的小鱼特别多,也特别鲜。把活小鱼放在油中炸的干脆,一口就可以吃一只,连骨头都不用吐。而我们的向导每到一地,总会带我们去最好的鱼店,并且每一个地方的特产鱼他都知道。大饱口福。
  在伊春的时候,我们为了找到一个以前很少有人找到过的露头,我们在森林中整整走了四个多小时。我们翻过一道山梁,涉过一条小河,沿着森林中的防火隔离道走了好远的一段路。脚下的枯叶,踩上去哗哗的响,我们低头拨开低树的光秃秃的枝桠,迈过倒在路上的枯树的已经腐朽的躯干,从那满是绿苔和枯滕缠绕的只留下很少的一部分可以看出在它倒下之前它是多么的高大和粗壮。可是现在它静静的躺在那里,一任绿苔和枯滕爬满它那曾经让人仰视的躯干。在山脚下,有一条不宽但是很深的小河,上面有林间枯倒的树木自然搭起来的木桥,虽然很简陋但是却很结实。从桥上走过的时候,那些枯树吱吱的发出声音。
  时间是初秋,但是满山的白桦树已经脱落了全部的叶子,放眼望去,一片白色的树干,在阳光中静静挺立。偶尔在大树的脚下,还有一些不知名的小草发出一些淡淡的黄绿色。枯草过人,我们跨过那些高过人的干燥的枯草的时候,有很多的白色草絮飞出,在明净的空气中悠悠的飘飞。进入到那一片白桦林中,每一棵树都在将身上的老皮脱落在林中,我终于知道为什么白桦林看起来是那样的洁白,因为它每年都会脱去身上的老皮。偌大的森林中,没有一点鸟的声音,也没有见到兔子惊逃。只有在矿坑附近的工棚附近,有小松树老是偷吃工人们的食物,虽然在白天,虽然工棚中一直有人,装在袋子里的食物总是被偷吃。工人们就找了一个厚重的铁盆,有一根小木棒支起来,在里面放上一点吃的东西,用来扣那些偷吃的小家伙。可是它们还是来吃,并且还每次都把它们自己扣在里面。可是当工人们掀开一个小缝想要抓住它们的时候,它们总是机灵的逃脱开去。并且飞快的爬到最高的树枝上,仰起毛茸茸的大尾巴,得意的大叫。
  在去辽宁南部的时候,由于高速公路封闭,我们绕道鞍山丹东一带。沿路所见之景又是另外的一番景象。在公路的两旁,全是只有在山水画中才能够见到的奇巧的景象。那里的磁铁石英岩和石英岩是如此的整齐,如此的规整让我感觉那就是地球万卷书——只是万卷书在辽西——一层一层的,像天工所为。在一个地方,那山景简直只有水墨山水中才可以见到。最绝的是在悬崖峭壁上有几棵或正或歪的松树,当威风吹拂的时候,那松树似乎在随风而舞,整个山壁都在随风抖动。给人一种随风灵动的感觉,而水墨山水是无论如何都不可能表现的。
  在丹东、鞍山一带,蛤蟆是如此的流行以至于当地人说到我们这旮沓不吃蛤蟆就等于没有来这旮沓。小小的一只蛤蟆,竟然卖到12元一只,如果我没有到市场上看看他们怎么卖蛤蟆,我想我一定会试一试的。
  在瓦房店,我知道了关外的风是如何的有魅力。那风如牛吼,如汽车从你面前滑过。嗷嗷山吼。我们坐在屋里吃饭的时候,我听着屋外的风,总觉得会有一辆载满货物的汽车滑过,可是一直都没有。出了房子,我才知道那是风的缘故。

走过一个地方,便会有这个地方的印记在记忆中。



游记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05000-439053.html

上一篇:做学问先要做人
收藏 IP: 159.226.119.*| 热度|

5 张伟 陈安 刘晓瑭 张军波 李学宽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14: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