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满荣
唐代的边塞诗和边疆地理
2021-7-27 10:12
阅读:6101


 

唐代的边塞诗是一个宏大的体系,它几乎囊括了古代边防地带的政治、经济、军事、战争、和平、地理、自然、文化、民俗等等。那些或高昂、或低沉、或热情、或悲凉的诗句,是从诗人心的伤口分泌出来的。

唐代的边塞相对于中原,是边疆,一个遥远的所在,因为遥远而神秘,因为神秘而向往。无边的戈壁、无垠的沙漠、高峻的雪山、碧绿的草原、成群的牛羊、孤独的牧人……激起外来者无限的情感波澜,这些情感融入自然与人生、战争与和平、生存与死亡,构筑了中国边塞诗宏大的历史画卷。

边塞诗兴盛在唐代,边塞的概念基本上在陇右。陇右自古为羌戎之地,华夏边陲,是历史上民族大融合大迁徙的舞台,历经汉唐王朝的开发,“丝绸之路”的畅通,这里成了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乃至西方文明交流融合的最活跃的地区。广义的陇右,东起陕西甘肃的界山陇山,西达沙洲(今甘肃敦煌);狭义的陇右具体为甘肃黄河以东、青海青海湖以东至陇山。古代军事家的认识:欲保关中,先固陇右;欲保陇右,先固河西;欲固河西,必斥西域。陇右历来是中原王朝军事防御的核心区域。唐初,突厥军队曾经逼近大唐帝国首都长安城,甚至差点迫使大唐帝国迁都。此时的突厥汗国,已控制了东至辽河上游、西至里海沿岸、南至大漠以北、北至贝加尔湖的广大地区。因而那时边塞逐步收缩于广义概念上,边塞的战事,使众多诗人豪情满怀或悲苦结肠,尤其是河西走廊,在石羊河流域、黑河流域、疏勒河流域,留下了不朽的边塞诗章。

古代中原人士把穿越陇右看作离乡去国步入边塞的开始。一旦出了玉门关便完全置身异域了。敦煌,这里是一个地理界限;西出阳关,人们在这里就准备好出生入死,生还玉门,人们在这里庆祝人生的征途。与敦煌相似的另一个地方是凉州,向西是河西走廊的入口,也是汉文化的出入口。

追索历史,西汉与匈奴南北对峙,汉朝为了防御匈奴南犯,不惜倾尽国力,修筑了扼守边防的长城,当时称为边塞,简称塞,或称障塞。沿边塞修筑的障、城、亭、燧,是驻军防戍的军事建筑。一段时期,这样的地区成为典型的边塞。随着时间的推移,唐朝的国力逐渐殷实,突厥的骚扰逐渐平息,就在高昌设立了驻守西域的最高统治机构——安西都护府,管辖天山直至碎叶河以南的地区。在那个鼎盛时期,边塞又指向了敦煌郡的阳关和玉门关以西的地方,不少优秀的诗作已经涉及到了新疆广大地区。《汉书》、《后汉书》、《魏书》、《北史》、《隋书》,直到《明史》都为边塞立传。唐代边战频繁的地区,主要在三边——西北、朔方、东北,其中尤以西北为甚。一部《全唐诗》,边塞诗约2000首,而其中1500首与西北边塞有关。

李颀 《古从军行》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李益《塞下曲》(其一)

常建《塞下曲》

高适《塞上听吹笛》

岑参《碛中作》

高适《入昌松东界山行》

王维《使至塞上》等,都是边塞诗的代表作。

王维诗《使至塞上》中,居延,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弱水自张掖北来,至下游分为东河、西河等,汇揽于此。汉称居延泽,魏晋一名西海,唐后通称居延海。这一带西汉曾置县,东汉置居延属国,由凉州刺史部管辖。到了武则天时期,成为商贾云集的边塞要冲。居延海枯竭又复生,胡杨林年年十月黄叶熔金。“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成为令人向往的大漠壮景。赵殿臣解释“孤烟”其实是甘肃河西走廊常见的旋风,这旋风如同青天一柱。

岑参是盛唐最活跃的边塞诗人之一,在8世纪50年代,他曾经两次出塞,在新疆前后呆了6年。

唐代中国历史舞台上活跃着唐、吐蕃、突厥以及后起的回纥、南诏等几大政权。他们相互角逐,扩充各自的势力范围,这就促进唐朝政府大力在边地修筑城堡,以增强防御能力。地方行政核心区逐渐发展为城市,城市又影响和促进整个边防地区的生产和商贸往来,这些在边塞诗中都会有所反映。战争对边塞的破坏,民不聊生、生灵涂炭,同样牵动诗人的情怀。阳关、玉门关、锁阳城、寿昌城、高昌、交河、楼兰、米兰,一个个曾为诗人走过、而今被风沙掩埋了曾经的辉煌。

玉门关的名字,来源于古时西域和田等地的美玉从塔里木盆地经此输入中原而得名。王之涣的《凉州词》有“春风不度玉门关”的名句,凝聚了万千征服者、旅人的无限辛酸。公元前156年到公元前87年,汉武帝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西域的风俗、物产纳入汉朝的视野。之后汉王朝三次大规模出击匈奴,消除了军事威胁,“列四郡,据两关”,丝绸之路宣告畅通,河西修筑军事防御的长城,从玉门关到罗布泊的烽燧警戒系统,西汉王朝控制了天山以南、昆仑山以北的塔里木全境,以及塔里木盆地以西地区。长城拱卫下的玉门关成为中原和西域之间的必经关口。玉门关关城由黄土夯筑而成。面积约600平方米。

阳关。王维《渭城曲》“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汉武帝时,阳关是设在河西走廊重要的关隘。魏晋在阳关置县;唐代还在继续使用,玄奘返回长安途中,从天山南麓西入阳关,岑参“二年领公事,两度过阳关”,风沙侵蚀成为荒漠孤关;宋辽时沙漠漂移,人员东撤;元朝阳关被流沙吞没。有“阳关隐去”之说,几个世纪阳关位置一直是个谜。《中国名胜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1)“阳关古城”在甘肃敦煌县城西70公里的古董滩上,阳关因居玉门关南而得名。不同的文献依据,阳关有寿昌说、古董滩说、红山口说等。

边塞毕竟是边塞,文化上的边缘,地理上的边疆,物质上的单调,环境的严酷,也是锤炼边塞诗不可或缺的元素,如果没有边塞的艰苦和遥远,就没有边塞诗的磅礴气势和苦难锋刃。在边塞诗中旅行,边塞的风,边塞的沙尘,边塞的壮丽与辽阔,边塞的风俗与美味,磨砺我们的风骨,滋生我们的豪情。放达的人生尽在边塞诗中。

初唐的边塞诗与边疆地理

初唐四杰的边塞诗占有一席之地。(童嘉新,1999年)。边塞诗讨论中,言盛唐者多,语初唐四杰者少。高适、岑参为盛唐边塞诗,初唐四杰为先行铺垫了基础。从台阁走向塞漠。闻一多在论述四杰中曾指出:“从台阁移至江山与塞漠……到了江山与塞漠,才有低徊与怅惘,严肃与激昂。”初步统计四杰的边塞诗有四十余首,在他们的创作中占有可观的比重。杨炯的“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卢照邻的“报恩是豪杰,死难在横行,”骆宾王“不求生入塞,唯当死报君”等。王勃《采莲曲》;骆宾王的《在军中赠先还知己》、《结客少年行》、《夕次蒲类津》、《宿温城望军营》、《于易水送人》,卢照邻的《关山月》、《梅花落》、《刘生》、《上之回》、。杨炯的《军中行路难》、《从军行》、《战城南》、《紫骝马》等,以其雄健的风格荡涤初唐诗坛浮靡诗风,开了盛唐边塞诗风的先河。

客观上,初唐时期,唐王朝对突厥、吐蕃等的统一,保卫边土的战争此起彼伏,绵延不绝,致使边地民无宁日,朝野寝食不安,士卒奋战沙场,闺妇夜捣征衣,于是边境战争牵动了社会各个阶层。《资治通鉴》216卷“唐兴以来,边帅皆用忠厚名臣,……功名著者往往入为宰相”,如李靖、李绩。这种社会现实,客观上为文人把笔从台阁移至塞漠提供了机遇和条件。诗人向往沙场,立功报国,如骆宾王就是奔赴边庭,以求一逞雄。

杨炯《梅花落》主要内容:一是抒写征夫思乡,思妇盼夫的惆怅心情。“窗外一枝梅,寒花五出开。 影随朝日远,香逐便风来。 泣对铜钩障,愁看玉镜台。行人断消息,春痕迹徘徊。”丈夫远戍边塞,杳无音信,闺妇过着几近守寡的生活,当她看到报春的梅花,触发了对丈夫强烈的思念。铜钩障、玉镜台所构成的雍容华贵的生活环境,也难以消减闺妇思夫的忧愁。 卢照邻的《关山月》“相思在万里,明月正孤悬”,骆宾王的《在军中赠先还知己》“魂迷金阙路,望断玉门关”,王勃的《采莲曲》“徘徊莲浦夜相逢,吴姬越女何丰茸! 共问寒江千里外,征客关山更几重?”等,有的描写思妇的思夫,有的写征夫的思乡或思亲,情感十分真挚,流露出浓浓的惆怅,却看不出有什么厌怨或厌战的情绪。边塞诗中这种情感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四杰时代新兴知识分子追求建功立业这种社会价值取向的变化,正如骆宾王在一首思妇思念征夫之作,《从军中行路难》一诗所写。诗中虽有浓烈的哀伤和眷眷的思恋,但结尾两句:“但使封侯龙额贵,讵随中妇凤楼寒”却表达了时人渴望自我价值实现的热望。 杨炯著名的《从军行》也同样如此。 整个社会形成这么一种气氛,就会对诗人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他们在创作边塞诗时反映出这种时代气息。 闻一多先生称骆宾王为“久历边塞而屡次下狱的博徒革命家”, 他认为骆宾王的这两句是“在英雄气概的烟幕下实行的薄幸”。我们不能苛责其“薄幸”,但对诗人透露出的“英雄气概”则应充分肯定。 他体现了诗人意识的觉醒和精神的解放,表达了渴望建立英雄伟业的豪情壮志与儿女情长的矛盾结合。

二是对边塞实地环境的描写与再现。 “四杰”生逢武后时代,政策上打破士庶的界限,当时朝庭用人“无隔士庶,具以名闻,若举得其人,必当擢以不次”(武则天《求贤制》), 再加上这一时期对外政策的改变很容易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和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一些有抱负的文人士子纷纷投笔从戎,希望在血与火的洗礼中成就大业。“四杰”中除骆宾王外几乎都没有亲历过军旅生活,却能够把边塞的实地环境真实地呈现出来。

杨炯《战城南》“塞北途辽远,城南战苦辛”,卢照邻的《西使兼送孟学士南游》“地道巴陵北,天山弱水东。 ……骨肉胡秦外,风尘关塞中。 唯馀剑锋在,耿耿气如虹”,骆宾王的《早发诸暨》“征夫怀远路,夙驾上危峦。 薄烟横绝巘,轻冻涩回湍”,等大量的作品,都擅于在景物环境的描写中显示人生的苦辛与征途的险峻。

首先是如实描写征战的苦辛与道路的险阻。其次,在“四杰”的边塞诗中还描绘了塞漠的战地风光。骆宾王从军西域,足迹踏遍天山南北,后又赴幽燕,再度投身戎幕。

初唐,写作边塞诗的诗人,虽有五六十人之多,所作诗篇数以百计。真正开一代诗风影响后人的,当首推“四杰”了。

 

 

参考文献

胡杨  中国国家地理20092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陈满荣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04398-1297156.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0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