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满荣
唐代诗人杜甫的地理足迹
2021-7-26 09:05
阅读:5768


 

杜甫(712-770)河南巩县人。青年时,值开元盛世,曾漫游吴越齐鲁一带。34岁(746年)到长安,35岁应试不第,生活窘迫,安史之乱为叛军俘虏,困居长安;后投奔肃宗,任左拾遗。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在此三年时间,盐监国家残破,人民受难,写下一系列不朽诗篇。乾元二年(759年)弃官,经秦州(今甘肃天水)入蜀。定居成都浣花溪畔。约两年后,曾避乱于梓州(四川三台),阆州(今四川阆中)。代宗广德二年(764年)经严武推荐,为节度使署中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次年,举家离开成都至夔州(今四川奉节)。大历三年(768年)出蜀,漂泊于公安(今湖北公安县西南)、岳州(今湖南岳阳)、潭州(今湖南长沙)等地。五年(770年),59岁病死在湘江舟中。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选杜甫诗一百多首,大部与他的行踪有一定联系。24岁(736年)开始过着一种“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于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是现存杜诗最早的一首。开元二十八年(740年)或二十九年,作《房兵曹胡马》,表面上写大宛(汉代西域国名)的“汗血马”,言其志。开元末年,写《画鹰》的题画诗,抒发凌云壮志。困守长安十年,作《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留下“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名句。天宝十一年(752年)秋天访唐高宗为其母建的慈恩寺,登上寺中玄奘建的塔,作《同诸公等慈恩寺塔。天宝以后,唐王朝对西南、西北少数民族的战争频繁,给广大人民带来的灾难,如《兵车行》中绘声绘色的描写,“古来白骨无人收”的惨景。写人的杜诗,长安生活期间的《饮中八仙歌》、《春日忆李白》(写于天宝五年或六年747年)、闻李白流放夜郎而作《梦李白二首》、客居秦州(今甘肃天水)作《天末怀李白》(有“文章憎命达”的名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弟》759年作)、怀诸葛亮《蜀相》和《八阵图》和《咏怀古迹五首其五》、《不见》李白、《江南逢李龟年》等等。杜甫留下的名句非常多,“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翻手为云覆手雨”,“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白首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富贵于我如浮云”,“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诗为画的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乾元三年(760年)春天,杜甫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不料八月,大风破屋,大雨接踵而至。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诗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暴风将一个茅草屋吹得七零八落,顷刻云墨色、天昏黑,华西秋雨下得“雨脚如麻未断绝”,屋漏偏遇连阴雨,自然是“布衾多年冷似铁”,连婴儿也无处安卧。

适逢华西秋雨,秋风里的杜甫和茅屋。在910月份(杜甫的八月在内)华西地区(包括四川盆地),地面冬季风已开始入侵到川黔地区,但青藏热低压的影响仍然存在,这时高原的夏季风,特别高原东侧的西南季风仍然相当强劲。这股西南气流出现在近地面的冬季风上面,造成我国西部秋雨连绵的季节。到10月中旬,高原热低压消失,华西秋雨才停止。(中国自然地理  气候 科学出版社1984

杜甫是我国古代最负盛名的现实主义诗人(徐中玉等,1985)。因为其现实,其所见、所闻、所感,凝聚诗人笔端。丧乱之间避难落脚于成都浣花溪。杜甫表达的是社会的苦难,下层人民的艰辛,希望“天下寒士”得“广厦千万间”。

杜甫走过的道(省级行政单位,唐玄宗时15道):河北道、河南道、都畿道、京畿道、山南东道。(孙丽娜,2003)。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陈满荣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04398-1296989.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1
推荐人: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1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