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中笋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iangjiping

博文

人生为什么需要正能量?

已有 5063 次阅读 2016-3-14 22:18 |个人分类:人生哲理|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人生, 正能量

人生为什么需要正能量?

蒋继平

2016314

 

我们谈论人生和影响人生成败的因子。在这些讨论中,我们通常会谈及正能量的话题。我们知道,正能量可以给人生带来正面的影响。所以,社会上经常有成功人士的报告会,书店里有各种各样的励志书。不过,读者中有多少人懂得人生为什么需要正能量这个道理呢?今天,本人用科学的知识,来对这个问题进行科学的解释。

从生物学的知识来说,人体的60% 是由水组成的。所以,人体中60%属于水性。从化学的知识看,水是中性的。从物理学的知识观察,水是多变的,具有不同的形状和形态,可以是液态,固态和气态,对外界的环境条件是敏感的。

由上可知,人体中从生来到死始终有60%的本质是中性的,用伦理道德学的术语说就是无善无恶。可是,这60%的部分是可变的,是多形的,对外界的环境条件的变化是非常敏感的,而且,在不同的形态下,它的个性也是不一样的。首先,我们应该注意到,水对光和热相当敏感,也就是对温度比较敏感。大家知道, 水在零度以下会结冰成为固体,冰具有冷酷坚硬的个性,在0-100 度之间是液体,具有可变性和流动性的特色,在100度以上, 成为气体,无形缥缈。

在物理学上,人们把零下的温度用负值来表示,把零度以上的温度用正值来表示。现在,让我们把负值当作社会环境中的负面因子,也就是“恶”的一面,这应该包括,但不限于,贪婪,仇恨,狠毒,懒惰,凶杀,愚昧,固执,奸淫,说谎,弄虚作假,好酒好色,等等一系列与善相对立的社会黑暗面;把正值看作社会环境中的正面因子,“善”的一面,这包括但不限于,爱护,关怀,体贴,引导,体谅,容忍,鼓励,诚实,助人为乐,等等一些列与恶相对立的社会光明面。在我们人的一生中,我们无时不刻都生活在一个特殊的社会环境之中,不管你是在家中,在学校,在办公室,还是在大街上;不管你面对的是你的亲人,你的同学和老师,你的同事,还是陌路相逢的陌生人,你必然与你周围的其他的人一起生活。因而,你周边的人的一言一行势必会对你的生活产生影响。要是一个人受到的是负面的影响多,比如说,亲人的冷酷无情,交的朋友是黑道上的人,受到同事的恶意攻击,等等,那么这个人一定会在他的内心深处蒙上一层阴影,有一种世态炎凉的感觉。反之,如果一个人受到正面的影响多,如得到亲人的爱护,朋友的关怀,良师的引导,同事的鼓励,等等,那他一定会在内心中感到社会的温暖,他的性格就会向好的方面转化。冷酷的环境扼杀生命,温暖的环境万物更新。人心人性也是一样。

除了上面说的敏感性和多变性外,水的另一个特性就是软弱性。你把它装在球型容器中,它就是球形,装在方形容器中,就是方形;你给它加入红色染料,它就成为红色,加入黑色燃料,就成为黑色,反正,它是任人摆布。因为水占人体的60%所以,人性中60%的部分具有软弱性。这种软弱性很容易被人利用。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水还有一个鲜明的特性是向下性(堕落性)。不管它是处在是么地方,在江河中,湖泊内,或者在容器内,只要有裂口,它就会从高的地方往低的地方流。在没有外力的作用下,它决不会从低的地方往高的地方流。不像上面提到的其他个性,它的这个性质是不变的,是很有规律的,是坚韧不拔的,只要有机会,它就会一路顺江而下,随波逐流,直归大海。所以,人性中有60%的部分是自甘堕落,不思上进的成分。因而,在没有外力作用的情况下,人性的主体是向下的。

水的一个奇妙之处是,在光和热的作用下,可以升华为气体,而在气体的状态下,它是有向上性的,而且是自由自在的,不会任人任意摆布的。所以,人性中60%的部分也可以在外力的作用下升华而成为可向上的成分。

简言之,因为水是人体的主要组成部分, 所以,人性如水性, 因而, 人生来的时候, 主体部分没有善恶,但是, 在人生的过程中受到周围环境的很大影响。因为水具有多变, 可塑,软弱,堕落和升华等特性, 人性也是如此。水只有在能量的作用下才可以升腾。而水在高处才具有势能。 所以, 人生需要正能量,正能量使人往高处走。事实也是如此, 人的地位越高,对社会的影响越大, 价值也越大。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03132-962641.html

上一篇:科学网应该做些改进了
下一篇:故乡的变化还是超出我的预期
收藏 IP: 67.77.163.*| 热度|

6 魏焱明 黄兴兴 舒灿伟 陆绮 陈南晖 张海权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15: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