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广锋
从第一性原理分析经济问题
2022-5-21 20:34
阅读:1809

      今天听了一点XXX论坛的演讲。一堆”经济学泰斗“在讲一些事实,拿着一些统计数据,说着一些经典的话语,当然离不开数据展示和推论分析,十分科学。通过展示大量数据,得出一些结论。从他们的结论来看,目前有些核心指标出现下降,形势严峻。我也不知道他们为什么讲这些内容,也许想表明他们也无能为力吧。这就是含蓄式表达,”说了“代表”没说“,”没说“又代表”说了“,这就是一种艺术。为什么专家”现在“”聚在“一起开会?为什么专家举出这些数据?可能隐含什么信息?不说专家了,还是说自己吧。

      经济学有诺贝尔奖,感觉是很深奥的一门学问。与物理、化学、数学可能有一些区别,感觉有点类似医学、管理学、财会学等等。只不过历史表明——经济学还是比较失败的。现代科技已足够发达,还有很多人贫穷。老牌的发达国家还是发达国家,100年前落后国家基本还是落后。东南亚有几个国家发展得不错,可与主流经济学理论也不搭边,经济学的贡献很少。经济危机,则是一个跟着一个。有的国家几十年缓不过劲来,至今找不到出路。

      经济危机让大家对经济学有一些意见,不妨重新审视一下。

      西方发达国家对经济的管理能力一直走在经济学理论之前。不是经济学理论推动经济发展,而是经济学者们总结经济事实,形成理论。

      事后的总结,往往并不见得全面,也不见得正确,甚至存在观点冲突。这导致一个怪现象——有时候,经济学反而成为经济发展的障碍,历史上这种事情也不少。不是不对,而是不全对,或者说需要前提条件。在实施的时候,也会想当然认为条件合适,认为所有的因素都在这里了。明明是管中窥豹,却认为看到全局,而且还坚持错误,这是最大麻烦。在看金庸小说的时候,我们对其中的武功充满了幻想。而我们同样对”经济学“充满了幻想。而这种幻想还十分难解,因为它充分符合了人性的弱点。

       我想从另外一个维度来分析经济。不采用主流的经济学理论,而是直接模拟人类商品交易现象。现代IT技术快速发展,超级计算机的计算能力很强,完全可以模拟商品的交易过程。我们可以忽略掉中间的价格协商、协议签订等等过程,只是模拟交易过程中的货币与商品的交换过程。对于企业,可以简化成采购、生产、销售等一系列的过程。

      由于我本业不是搞经济的,希望相关领域的人对”经济模拟“感兴趣。

      为了方便,我用人脑做个模拟,进行最大程度简化,仅仅考虑货币的流通。我把社会看成一张图(数学图论中定义的图),顶点为”人“,当两人之间有”交易关系“,就连一条线。人与人之间有交易,有人付出货币,有人收到货币,两人之间用单边关系连起来。随着交易进行,有的人钱会多起来,有的人钱会少起来。对于单位、企业、公司,我们也当成一个顶点,进行类似处理。

      当两者有交易关系,则连一条线。由于交易关系只是很短的时间,我们取一段时间的交易(比如一年或者几年的交易),只要存在交易就连成一条线。线有一个权重,即交易的总金额。通过这个图,我们可以知道,在这一段时间内,货币堆积在什么位置,堆积在哪些顶点处。

      任何的商品都有边际效应递减规律,而货币没有。这导致一些人,虽然拥有的货币很多,但是不影响他赚更多的货币,总之不怕钱多。货币都向某些人淤积,就表现为绝大多数人缺钱,而少数人拥有绝大多数货币。道理很简单,”钱“是纸票票,不会消耗。而商品、服务,用过之后会变成垃圾。”钱“是流通功能,从一个人转移到另一些人。反过来说,不可能所有人都缺钱。正与负总是一对,不能分离。

      以上只是简化,实际可能更复杂。通过简化的图形,能够清楚看到经济问题——贫富差距大不利于经济。对某些人来说,钱太少了;对某些人来说,钱又太多了。货币政策偏紧,就伤害了缺钱的人;偏松,钱多的人就要设法保值,把市场搞得鸡飞狗跳。

     以上是货币的问题。货币的另一面,则是商品。经济发展存在一个自我矛盾:”发达的科技“与”落后的物质需求“出现了偏差。直接一点说,10个人生产了100个人的食品、服装、房屋及各种生活日用品。但我们的社会不允许有人吃白食。可科技太发达了,产生了矛盾。

      怎么办?

      西方发达国家的做法值得借鉴。不妨还是以10个人生产满足100个人的有形物质为例子。10个人生产了足够的物质产品,则有90个人没有工作。通过减少劳动时间,需劳动的人从10个人增长到20个人,剩余80个人没有工作。加大科技投入,也就是为未来投资,至少不会影响到现在。80个人中有10个人为未来工作,还剩下70人失业。加强服务业,提升服务质量标准,比如旅游,游乐场所等等,需要额外20个人来完成,现在还有50个人需要工作。进一步提升产品质量标准,再消耗10个人。现在只剩下40人了。这40人,可认为是老年人,孩子,政府部门,军人等等。西方国家的模式很简单,就是:减少劳动时间,加强服务业,加大科技投入,提升产品标准。

      以上只是帮助大家理清思路,不见得正确。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知道:现在人们的失业不是因为技术不发达,不是因为工资高。恰恰相反,科技发达,技术先进,人们生产多,而消耗少,就创造了经济危机基础(马克思所提到的)。生产与消费需要相等。消费不足,有一些专家提出搞出口,赚外国人的钱。可问题在于,外国人傻吗?外国人凭什么让我们赚钱?专家们的回答一般是:外国人成本高,咱的便宜。专家们很聪明,他们直接忽略了根本问题,只是做了一个描述性回答。

      从一个国家层面来说,赚外国人的钱干什么?必须要回答这个问题。既要埋头走路,又要抬头看天。对于一些人来说,这个根本不是问题,赚外国人的钱,这是简单的事情。不过,我们既然讨论经济,就从经济的维度分析。答案其实很简单,就是与国外优势互补。目的仅此而已,达到这个目的就好。只要达到优势互补的目的,就没有必要再赚额外的钱。没必要用自己的资源来换取不断贬值的纸票票。

      因为有更重要的任务,就是走出中等发达国家陷阱。

      中等发达陷阱,为什么是陷阱?因为前有堵路的,后面有追赶的。前面是发达国家的高端制造业,后面是第三世界更便宜的劳动力。随着经济发展,劳动力成本变高,第三世界的产品要进入。比如说A是中等发达国家。B国更贫穷,学习我们,从发达国家购买机器、技术,生产出适合A的产品,出口到A国。A国怎么对抗?

      要想摆脱中等发达国家陷阱,只有提高技术和产品质量。不妨假设2022年重现 2021年,类似电影完全重放2021年。唯一的不同,2022年的商品服务等的质量提高了一个台阶,比如说10%。虽然产量没有增加,但质量增加了10%,产值就跟着增加,GDP是不是增加了10%?

      进入中等发达了,生产效率已经很高。人们所使用、购买的产品必须达到一定的质量要求,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标准。发达国家的特点不是发达国家的人拥有更多,而是他们拥有的更好,比如说食品向欧盟看齐,各种玩具也向欧盟看齐。我们不求更多,只求更好。”更好“是爬山,而”更多“只是扩大,简单多走一些。困难自然不一样。这就是中等发达陷阱的根源。

      要想通过中等发达陷阱,经济上无解,只能通过别的办法来解决。

      第一个,我们必须思考未来世界的经济架构,或者说未来世界经济新秩序。未来50年,世界经济的发展方向,世界将会怎样分工。假如未来是电动车、航天、机器人、人类城市重构,相应的支撑技术包括:人工智能、自动化、信息化、机械,材料等等。

      第二个,根据未来世界经济的分工,确定自己的位置。在这个过程中,做好经济和科技的引导。通过提高服务质量抵御第三世界的产品进口。我们的产品价格高,但质量也高。通过高质量来引导第三世界的发展方向。直接说,我们永远比对方走得远,技术比他们先进一截,也不用太多。我们向第三世界出口品牌,瞄准高端消费,提供高质量产品。为了对抗发达国家,我们同样积极发展技术。比如说组装好像很简单,可组装的自动化,生产线流程化等等技术,我们一样可以发展,在细分领域成王。比如我国的手机,操作系统和芯片等大量采购自外国,好像我们没有机会。不过只要在组装自动化、销售、售后服务等方面做到极致,就不用担心被代替。

      亚洲在智能硬件方面走在了世界的前列。这些智能硬件可以进一步推广到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国内产品假如能够有效抓住机遇,肯定会像网络交换机、通讯领域一样,横扫全球。

      世界分工有多种模式,一种是产业链式分工。原材料变成最终用户手中的消费品(含住房、汽车等),要经过很多个企业。每种企业承担的角色不同,形成分工。比如说一件棉布衣服,要经过种棉花,弹棉花,纺纱工厂,布料工厂,染色,还有成衣制作的,还有销售商。

      另一种是为企业服务的生产,为生产而服务。比如说生产线设计、生产,提供服务。我们老说机床,就是这类东西,肯定算低端的。我们老说冰箱、汽车的大品牌,这些厂家的生产线也需要有企业来设计和生产。

      另一种是企业分门别类,比如说生产冰箱的、汽车的、农业、工业、服务业等等。

      而每一种产品,还要分出高质量、一般质量、低质量等等。

      以上只是自己的总结,经典书籍上肯定有更多的介绍。分工真的可以做到很细,需要企业家来寻找机会。

      欧美提出了绿色、环保的生态概念,有多种因素,其中一个则是瞄准了未来趋势。现在,全球经济大发展,对资源需求增多。欧洲人提前进行绿色、环保布局,这就是他们聪明之处。经济发展过程肯定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而且需要细细考虑。一方面是绿色电能,另一方面是智能化生产,智能化社会和智能化城市。

      第三个,重构城市。日本的经济发展模式已被证明失败了。日本人不能说不辛苦,但是日本比德国缺少什么?日本人缺少大视野。日本人京都的发达公共交通不是先进的代表,而是城市发展失败的代表。日本的新干线不见得是日本的荣耀,还有可能是日本的耻辱。德国有能力修新干线,也有能力修发达的地下铁路。但人家不需要,因为城市规划的好。

      日本管理者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城市合理布局,工作与居住合理布局。而不是为了上班需要1个多小时,下个班,也要1个多小时。这些时间没有产生效益,自然也没有任何的意义,白白浪费。

      第四个,建构另一个经济体。欧美经济体已经非常强大,我们常常被他们欺负。能否建立另外一个全球经济体。现在,国家正建立全球命运共同体,把一些国家纳入其中,实现结队前进。

      最后,我想提个问题。市场上有很多的企业, 同一类型的企业,有的发展成千亿级别的企业,有的甚至要破产。有的企业摊子铺的越来越大,但摊子大了,利润没有,技术没有。

      为什么一些企业发展不起来?为什么一些企业倒闭了?为什么一些企业没技术创新?很多人肯定说什么管理、制度之类的事情。假如真是这些原因,那些企业家都是人精,为什么不能学习,为什么不能改变?

      假如把企业放大成一个国家,会产生什么情况?

      企业成为成功的大企业,只是偶然事件,百不存一。一个国家步入发达国家,成功的概率是多少?

      在2015年达沃斯论坛上,曾有记者问任正非:华为成功的秘诀,学得来么?任正非回答:“华为没有背景,没有资源,没有秘密。华为只有的只是对常识的敬畏。”

      什么是常识,就是大概率事件。我们不能否认小概率事件,但我们做事要依靠大概率事件。比如,我们要用待遇留人才,而不要用嘴巴留人。高考一定要通过刻苦学习,而不是想着撞大运,以为通过押题来获得高分。再比如,赚钱一定依靠劳动成果。

      ”对常识的敬畏“,这句话可用在任何场合下,特别是国家经济发展。国家经济非常复杂,而越复杂越容易出以外,越不能存在侥幸心理。怎么才能减少问题?尽可能运行在常识之下。每一个经济活动都是“常识”,运行自然顺畅。可“常识”也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因为企业发展还需要政府提供强力框架,比如环境污染、行业牌照等等。

      以上是对经济的第一性理解,希望能有些益处。

      对经济问题,我个人的感悟就是“老老实实”做事,不要想着搞小聪明。小聪明,把别人当成傻子,危害非常大。比如说,有些聪明人投机取巧了,其它人倒霉,聪明人赚了便宜。从而社会整体来说,带来好处了吗?没有,反而带来了坏处。笨其实没有什么坏处,就怕有几个聪明人捣乱。人们不得不小心谨慎防备着这些小聪明。整个市场的运转就不再那么润滑。

       一些人为自己的短视行为提辩解,说什么摸着石头过河。可问题在于,摸着石头过河,至少眼要看着对岸吧。假如闭着眼摸石头,说不定走到河水中间,又绕圈转回来了。就像人在沙漠中行走,走着走着又返回了原地,因为没有方向。

      “摸着石头过河”本身没错,就怕一些人只记得“摸着石头“,不知道睁着眼,干起来了”闭着眼过河”。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牛广锋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00346-1339327.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1
推荐人: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