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这篇短文提出机器人不威胁定理,并且给出了关于机器人的思考方式的实现机制的一些想法。这是我在科学网博客上的第一篇博文,恳请前辈们不吝指教。想法来自生活中的思考,鼓足了很大的勇气才写的,也希望以这样的方式来锻炼提高自己。
什么是机器?在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中,男主角兰彻就以诙谐的方式对机器给出了定义[1]:
机器就是一切能够节省人力的东西。
A machine is anything that reduces human effort.
只要是能简化工作或节约时间的东西,就是机器。
Anything that simplifies work, or saves time, is a machine.
天很热,按下开关,得到阵阵凉风,电扇——机器!
It's a warm day, press a button, get a blast of air. The fan... A machine!
和千里之外的朋友说话,电话——机器!
Speak to a friend miles away. The telephone... A machine!
计算上百万的大数只消几秒,计算器——机器!
Compute millions in seconds. The calculator... A machine!
我们被机器包围着,从钢笔尖到裤子拉链,都是机器。
We're surrounded by machines. From a pen's nib to a pants' zip - all machines.
按照兰彻的说法,机器的存在,是为了节省人力、简化工作或者节约时间,机器就是为人类服务的。不管是电扇、电话、计算器,还是钢笔尖甚至裤子拉链都是机器。当然,我们周围也有很多其他的类似的机器,比如电饭煲、电磁炉、电吹风、电动牙刷等,又比如自行车、拖拉机、飞机、汽车等,再比如缝纫机、AK、大炮、导弹、计算机、甚至计算机程序等,所有这些都是机器,它们都在某些方面节省了人力、简化了工作或者节约了时间,与这些机器尚未出现的时期相比,这些机器使得人们的生活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爱因斯坦曾说过,关心人本身,应当始终成为一切技术奋斗的目标[2]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兰彻对机器的定义完全符合这样的目标。因此,我们接受兰彻对机器的定义是合理的,至少在我们的主观感受上,这样的定义并不会让我们感觉有什么不爽。
虽然我们身边的机器都是为我们服务的,给我们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但是它们各自实现的机制却大相径庭。比如拖拉机和电吹风,一个是靠柴油燃烧产生的热能来驱动轮子,一个却是靠电能驱动马达并通过对空气的作用产生风。不同的机器实现机制的不同,也导致了它们为人类提供的服务的不同。而我们人类的需求又是层出不穷的,所以各种各样的机器充斥在我们的生活中。尽管这些机器有迥异的实现机制,但是它们也不乏有共同的特征:按照某些规律被固定安排的结构,机器运转时只能机械地重复设定好的安排,我把这样的机器统称为”阿呆“。你会发现,阿呆其实真的很“呆”,它就像人类的奴隶,没有自己的思想,不知道自己的行动意味着什么,当然也不会反抗。
阿呆的这种机械性使得它不能自主地决定自己的行为,更不用说让自己成为一个新的“自己”以适应不同的环境。试想,如果某天你用电吹风时,它觉得你的头发好看,想把你的头发“抢”过来,便变“吹风”为“吸风”,你该有多惊讶(幸好目前阿呆还很机械)!我们经常用一些形容词来形容阿呆,比如“冷冰冰”、“笨”等,然而我们却对此习以为常,因为阿呆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便捷。不过,这对于欲望不断增长的人类来说,还远远不够,总觉得阿呆实在太呆,如果它能像人类一样进行思考和学习,那该多好!
一般地,我们说这种被赋予了人类的特征的机器具有了智能,它有个名字叫做人工智能。于是很多人开始了对人工智能的狂热追求,人们甚至干脆将具备人工智能的机器称作“机器人”。2001年斯皮尔伯格导演的电影《人工智能》中,更是拟人化地描述了一个小男孩机器人为了缩短与人类之间的差距而奋斗的故事[3]。甚至也在最近河畔的帖子《谈谈谷歌机人围棋大战》[4]中,进行了一番论战。
为了实现人工智能,人们探索出了很多技术:机器人臂、感知机、神经网络、支持向量机、贝叶斯网络、隐马尔科夫等。人们期待利用这些技术,实现“好”的机器人。但是对于“好”的定义,人们往往是模糊的,而且常常忘记了制造机器的最初目的,甚至有人狭隘地认为“相当于或者超过人类的机器人”就是“好”的机器人。机器人也是机器,它应该是为人类服务的,是为了节省人力、简化工作或者节约时间而存在的,我称此为机器人的存在意义。
下面我将论述重要的机器人不威胁定理:在机器人的存在意义下,机器人不会对人类构成威胁。在这些机器人存在意义的方面,机器人以什么样的机制存在,倒是显得没那么重要,因为不管以何种机制,只要具有机器人应有的存在意义,都是可采纳的。已有的机器人的实现机制中,在某些方面,确实表现得比人类优秀,比如计算机强大的计算能力,又比如吊车强大的臂力。同时,在其他方面,机器人却表现得差劲,比如创造方面。但是机器人的这些超过人类的实现机制,并不会对人类产生任何威胁,因为它们是具有机器人存在意义的。而那些表现差劲的实现机制,更不会威胁人类。因此对机器人超过人类的种种堪忧,实则是没有必要的。
那么机器人能思考吗,如果能,机器人一定要像人类一样思考吗?1956年图灵发表论文《机器能够思维吗?》,提出著名的“图灵测试”,指出如果第三者无法辨别人类与人工智能机器反应的差别, 则可以论断该机器具备人工智能[5]。图灵通过无法分辨的差别来评判机器具有思考力,而在这样的测试中,机器的存在意义便是通过测试。因此,如果机器具有思考力,便具有机器的存在意义。然而,反过来却不一定成立,也就是机器具有机器的存在意义,并不意味着机器就一定具有思考力。我们知道,机器人的存在意义是最重要的,是我们制造机器人的目的,机器人是否能思考以及是否一定要像人类一样思考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机器人具有的思考力以及思考方式也是机器人的实现机制,在机器人的存在意义下,这些实现机制不应该受到限制,根据机器人不威胁定理,我们不必担心它们会对人类构成威胁。因此,对于机器人如何思考,我们不应该多加限制,可以采纳类似于人类的思考方式,也可以在其他方式中进行探索。我们可以尽力挖掘机器人或者更广泛的机器的强大能力,通过与人类的合作,来达到为人类服务的目的。类人的机器人是可爱的,那些像电吹风之类的机器又何尝不可爱呢!
总结:在本文中,回顾了从一般机器到机器人的发展历程,并提出了重要的机器人不威胁定理。根据该定理,得出了机器人的思考方式的实现机制不应该受到限制,同时建议通过人机合作的方式,以达到为人类服务的目的。
参考资料:
[1] http://www.zybang.com/question/efa41a35b66cde3fd2ccfe42da5dc431.html
[2] 《爱因斯坦文集》
[3]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awp0Y0NggrX3owob34ykoo3IIWOMTFDLn_qYH5a4hVV-ipowqZm_Ql1gievAfTT6oiG_F2Xj8jF25SJFLD_geUNSGs2ks8x9zjka_umkLDe
[4] http://bbs.uestc.edu.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588706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5 18: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