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il反面教材☆凤雏先生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abaoski 鸿鹄焉知燕雀之志? 人贵没有自知之明!

博文

隆重推荐:《物理学咬文嚼字》

已有 8911 次阅读 2010-9-15 15:21 |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反面教材

 


相关网页见:
http://www.wuli.ac.cn/ch/ch/20100913.pdf

相关信息见附件:

物理学咬文嚼字

下面附上曹则贤老师的自序和物理学咬文嚼字的写作初衷

作者自序

这里面有很多的故事,有很多了不起的人付出思想最精粹的部分,付出心血,甚至感情
                                       -笛安《西决》

 “物理学咬文嚼字”专栏写到2009年底,算来已有三十篇。承蒙World Scientific出版社抬爱,有意将之结集出版。虽然,从内容上说这绝不是什么专业的masterpiece,从篇幅上看也不是什么宏篇巨著,然于了无成就的物理学门外汉如我者,这却也算得上值得珍视之敝帚。当此时也,不免感慨良多。

首先,这是一本写给我自己的书。在我从入大学之日算起修习了二十余年之后,我对物理学这门科学仍然是茫然无知。这种笛卡尔式的“发现我在每一个方面都很无知”的情绪,一度让我非常焦虑,甚至惶恐,这在我曾写过的一篇名为“哪里是物理学的入门处?”的短文里可见一斑。于是,我决定从头学起,从细微的概念处、从具体的事件中试着理解点什么。在此过程中,我逐渐积累了一些读书笔记,也就有了写点散文的冲动,后来变成了习惯。这个序列有人认为是科普,其实它不足以是。它真实的发生源于我想读懂普通物理的努力,只是一些零散的笔记和感想而已。倘若非要给其找个体面的说法的话,算是‘寂寥时的试遣愚衷’吧。

撰写“物理学咬文嚼字”专栏的提议,来自时任《物理》杂志副主编的刘寄星教授。在2006~2007年初的一段时间里,作者有幸多次同刘老师同聚一饭局,席间倾听刘老师纵论物理学,果真是正史共轶事一色,外语与中文齐飞,殊为过瘾。听的次数多了,不免偶尔插几句,刘老师遂建议我在《物理》杂志上开专栏,专门就中文表述的物理学之字面上的问题做些抛砖引玉式的探讨。专栏开设后,刘老师一直承担着审稿的责任。说是审稿,实际上包括挑错、提供资料、把握文章的格调等诸多事务;此专栏之诞生和得以勉力维持,以及本文集之卷一(我将努力使之有续篇)历经曲折最终得以出版,多一半都是这老先生的功劳。

物理学是除数学以外所有自然科学之理论与技术基础,虽说数学语言能精确表达物理学的精髓,但物理学终究是要用我们日常说写的语言文字来表达的。不同语言文字表达的同一个物理学概念,因了字面和字面背后文化背景的不同,其向操不同语言的学习者所传达的物理图像上的差异是惊人的。所以,物理学咬文嚼字的工作,其意义所在自不必说。然意义之重大并不保证事情的顺遂。当初同意开设这个专栏,原不过是中年人之残留少年意气的不慎膨胀。几期写下来,先前多年的思考存货售罄,作者顿感压力倍增。想那物理学博大精深,其任意一个概念所携带的思想、其演化的历史、其背后之人与事,都是难以全面掌握的。检视已经发表的部分,不仅文章内容难免有错,就是论及某个概念的不同侧面也时常是挂一漏万,不觉英雄气短。幸而期间时常能得到一些好心的前辈、同事与朋友-前辈中有我国物理学界的耆宿,朋友还包括许多年轻的研究生和本科生-的鼓励和帮助,作者才能一路艰难行来,不曾误了一期。曾经鼓励和帮助过我的人很多,恕我不能一一列举他们的姓名。我在得到他们的鼓励时心中升起的感激之情,当时有语无伦次的表达,今日已晶化并将被永久地珍藏。

本系列原文发表在《物理》杂志36卷第7期(2007)到38卷第12期(2009)上。原文发表后,许多读者指出了其中的一些瑕疵。此外,在这期间作者自己在阅读中又发现了许多应该注意的内容,有必要添加到适当的文章中去。借此次结集出版之机,笔者以文后补缀的形式补充了许多内容。

一个专栏的维持和最终结集出版,没有编辑的热心参与和细致雕琢是不可想象的。感谢《物理》编辑部的几位编辑,几年来他们一直不停地鼓励作者、不厌其烦地修饰雕琢匆匆交去的草稿。World Scientific出版社做了精美的装帧设计,为本书增色不少。

最后,我谨向我的家人致以诚挚的谢意。在我趴在书桌上搜肠刮肚的时候,他们给了我宝贵的谅解和照料。      

             2009底于北京家中

 


我为什么写物理学咬文嚼字?

谁能理解不得不将普通物理课程用中文、英文、德文学习三遍的痛苦?谁能明白这是怎样的生命的浪费?

我于1982年进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系学习,延宕到1997年才在德国Kaiserslautern大学拿到物理学博士学位。十五年不间断的迷茫中的执著,再加上工作后迷茫中的执著之继续,我对物理学仍一无所知。为什么,怎么会这样?天资不足,是的;努力不够,sure; 学习环境中尚待建立学术传统,ja, stimmt. 还有呢,encore quelque chose?

那些思想,那些伟大的思想,不是从我们的前辈或同时代人头脑中流露出的,不是用我们祖先的语言表述的。有一份隔阂,认知上的隔阂,心理上的隔阂。那些创造者的名字,那些思想发生的时间、地点与过程,对我来说都是完全陌生的。Pour moi, ils sont etrangerères totalement! 面对这些陌生,如何追寻那种物与我浑然一体的感觉?

物理学是关于存在的客观认识,是抽象的、严格的。但物理学的记载和传承却需要语言—来自我们日常生活的、掺杂了我们情感的、承载了我们的历史和思维习惯的语言。物理学家为了找到一个合适的字眼来描述他的观念和事物,也要在文字上下功夫。倘若,您的学问已经超越了已有的学问而到了不得不用新词的时候,您还要充当语言学家的角色,自己去创造、打磨新词。薛定谔的aperiodic, Weyl的coordinatization,Gamow的wavicle,这些同具体创立者联系的词,是那些科学思想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里面,创造时有迷茫与一知半解,传播时有误解与曲解。倘若能够系统地检视一番,或于愿意理解之人能节省一份往前沿赶路的时间?

当然,物理学落实到具体的字面,乃为表象,非其本色。如若过于纠缠文字,于理解物理学早已落了下乘。诚如禅宗五祖弘忍所言:‘汝作此偈、未见本性;只到门外、未入门内。’ 则贤每念及此,辄冷汗淋淋。读者诸君,不可不识!然六祖慧能固然不识字也得开悟,其开悟过程中,仍免不了需要识字之张别驾。故此,这咬文嚼字的下乘,仍不失为其乐融融的活计。

而我,就这样乐在其中。
                                     
                                               2009年秋于北京家中

————————————————————

Neil反面教材:

《物理》编辑部好像就在物理所里,所以我抽空会去买一本,嘿嘿。同时推荐大家也买一本收藏,因为这样的书在国内非常罕见。

物理编辑部给出的售书方式似乎是目前唯一可行的售书方式,所以抱歉,外地的朋友想买的话都得通过邮局汇款啦。

本想写一个书评或者推荐语,但是在我看过曹老师的自序和写作初衷后觉得没必要了,因为他的自序就已经足够有力了。

最后提醒一句:这本书并不是仅仅是一本面向大众的书,更是一本面向专业人士的书。所以不要以为你是学物理的就天然的对这本书的内容了如指掌,等你真的翻翻看,照样吓你一跳。信不信由你。





读书荐书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00147-363341.html

上一篇:别催
下一篇:我觉得他不是故意的
收藏 IP: .*| 热度|

5 武夷山 王春艳 曹聪 刘颖彪 曾新林

发表评论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8 19: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