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振余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ongzy 揭开意识活动的神秘面纱

博文

人类大脑中仍然保留着动物时期的智能遗产

已有 4866 次阅读 2020-7-11 11:14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导读】有人怕狗、有人爱狗;有人拿蛇当宠物、有人连电视屏幕上的蛇类画面都不敢面对;人性中的七情六欲是怎样形成的?他们与大脑智能又有什么关联?要回答这些问题,首先要从大脑的某些运行规律说起。众所周知,计算机技术以字节(byte)为单位,通过高速运算形成人工智能。大脑中的神经并无运算能力,更无人为的标准设定。大脑以事件为单位处理脑内信息,一个外部事件对应于脑内一个记忆神经网络。初级知能时期,生命活动形成的每一个记忆事件都被标注上一个相应的属性,比如,危险事件、防范事件、友好事件、亲密事件等各种属性。“记忆事件属性标记”既是初级智能时期的神经活动特征,也是人类大脑活动仍然保留的动物智能遗产。

 

在非洲大草原上,小羚羊一出生,尚不能站立的时候就在妈妈的推动下学习奔跑,在成长期间常常需要莫明其妙地突然逃跑。起始阶段,小羚羊并无危险或安全的判断准则,跟随妈妈奔跑是其唯一的标准。随着小羚羊慢慢长大,其脑内逐渐形成“妈妈逃跑记忆事件”总是与自己全身神经的紧张信号相关联,之后,进一步扩展到所有的“肉食性动物记忆事件”都与肌体神经紧张信息相关联,且必须快速逃跑;所有的“草食性动物记忆事件”都与肌体神经放松信息相关联,可安心吃草进食。这种固定的信息搭配模式在羚羊的记忆神经网络中绝不会混淆。一旦混淆了生命也就终止了。这是生存与死亡的分界线,也是自然演化的规律使然。

脑内构建的记忆事件被颅外特定的肌体神经活动模式所关联,并形成固定不变的记忆信息组合,可称之为记忆事件属性标记由属性标记关联的记忆事件最终会影响生命个体的行为趋向。尤其在婴幼儿时期,如果记忆事件所关联的属性标记太过强烈。孩子的行为趋向就会走向极端,甚至引起心理疾病,或人格缺陷。比如,婴幼儿时期受到特定事件惊吓后产生的恐惧心理是最典型的记忆属性标记关联,即全身神经的紧张信息关联到某一记忆事件上,构建起一个固定搭配且很难消解的记忆神经网络。

人类个体出生初期,婴幼儿脑内的记忆信息近似于空白,在成长中日渐增多。“望梅止渴”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典故,我们就以食物的口感记忆为例说明“酸梅记忆事件”的构建过程。在大脑内部,这一记忆事件包含三部分记忆神经网络:梅果的形状和颜色(A事件网络)、梅果的读音(B事件网络)和梅果的口味(C事件网络)。孩子第一次见到梅果的时候,大脑视记忆区域首先建立起A神经网络,伴随着成年人的发音,梅果的声音信息在孩子的“声音记忆区域”建立起B神经网络,虽然,B网与A网分属于两个脑区,但是,连接左右脑的胼胝体如同现代通讯技术中的主干光纤,胼胝体能将所有的不同脑区连接成为“邻居”。AB网关联后组成为更大的“梅记忆神经网络”,婴幼儿的智能也得到了提升,即,实物或画图与语音之间的互动识别能力开始形成。再进一步,当孩子将酸梅果放入口中咬开时,口腔神经受到酸梅刺激,神经收缩信息被传递到大脑嗅味记忆区域,并形成C网络。C网络一定会与“AB网”关联在一起,这是记忆事件构建的基本规律。在ABC三部分信息内容中,C网就是“梅记忆事件”的属性标记。关联了属性标记之后,孩子的智能提升到更高水平,“望梅止渴”的表情会自然流露。现代教育将这种认知能力的提升划归为“感知体验”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每一种吃过的食物,其记忆事件均会被相应的属性标记所关联。事实上,记忆事件的属性标记也不只局限于口腔神经信息的关联,肌体组织和器官的所有神经活动信息都能成为属性标记。有人怕蛇、有人怕狗;有人怕鸡,甚至看到鸡毛都会显露出恐惧神态。喜怒哀乐悲恐惊等七情六欲的源头均起始于记忆事件的特定属性。怕狗者是因为第一次与狗相处时受到了惊吓,喜欢狗同样也是起始于第一次及其之后的友好相处。

一个新构建的记忆事件一旦被属性标记所关联,这个记忆事件在智能表征中就被标注上了明显的个体倾向。或者说,有了属性标记,智能产物的个体化倾向会更加明显。一个拿到聘用通知赶赴新单位上班的新人,如果能为周边的老员工及其领导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或许能极大地减少适应期的众多麻烦。 

二、属性标记的关联强度

在自然竞争状态下,凡是存活时间比较久长的草食性动物,通常都是同类中的高智商者。因为低智商的同类成员最容易成为肉食性动物的猎杀对象。那么,影响智能高低的因素是什么呢?在某些电视记录片中可以看在到,羚羊对于不同肉食性动物的防范距离各不相同。安全防范距离的远近取决于属性标记的关联强度。属性标记的突触关联强度越高,触发信号的阈值就越低,羚羊的逃跑行为越容易受到触发,生存安全越有保障。规避危险、长久存活是初级智能动物所追求的主要目标。

与生命演化的漫长历史相比较,人类的智能进化属于瞬间形成的爆发性事件。请你千万别认为人类是万物之灵,人类智能的主体部分仍然保留着动物智能的遗产。尤其涉及七情六欲的智能活动,均以记忆属性标记作为其判断标准,伟人或圣人也不例外,对亲人的情感、生活经历中刻骨铭心的记忆事件、情趣爱好等等都是以属性标记为主导。

人与人之间的互为亲密关系之所以得到保证,原因在于你脑内记忆神经网络的相关记忆事件中,非常牢固地关联着亲和性的属性标记信息。亲情的本质是喜好记忆属性的高强度关联。从神经机制的角度评价,亲情与血缘因素没有任何关系。比如,两个孩子在医院出生后因某种差错被双方父母调包领养,假如若干年后真相被揭开,父母与养子之间的情感一定会超过血缘的情感。假如真相未曾明了,养育的亲情自然当成血缘的亲情。现实中,这样的案例随处可找。

三、属性标记与理智的偏移

“怕狗者”与“爱狗者”在有关养狗问题上永远不可能达成统一的智能表征。形成于初级智能时代的记忆事件属性标记对于人类智能活动的干预作用非常强烈。虽然人类的神经系统已经具备四级智能的活动能力,如果记忆事件与属性标记的关联强度过于强烈而无法控制,则人类大脑的高级智能也会跌落到动物的初级智能水平。“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是属性标记关联得太牢固的最好例证,也是人类继承初级智能遗产的完美解释。

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保留下大量带有属性标记的记忆事件。这些记忆事件通常都是地域环境、人事交往、物件接触等生活经历中的小事。正是因为这些点点滴滴的记忆事件被特定的属性标记所关联,人们的亲情、友情、乡情、家国情才表现得如此自然而真实。事实上,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都是建立在记忆属性的基础之上。所以,每个人的“三观”一定会带着成长过程中的地域特征、民族特征、人际交往的生活圈特征和受教育的状态特征。

属性标记与记忆事件的关联是一个整体的信息组合,脑内神经活动无法抗拒固定的信息搭配。一个人的“三观”不正是无法用理性去解释的。即使当事者本人也屏蔽不了属性标记的评判。所以,大脑的智能活动必然要受到记忆事件属性标记干扰,在中国传统的中医实践中,即使最顶尖的中医大师,自己家人的疾病还是要聘请外面的医生来家诊治,而不是自己开药下方。个中原由非常清楚。这是为了防止亲情属性标记在智能活动中产生偏移。由此可见中国古人对大脑智能的理解之深邃!

在现代社会治理体系中,为了防止公权力掌控者的智能活动产生偏移,建立起大量的规则体系,设置了各种监督机构。其目的就是为了让规则和监督在决策者的记忆事件中形成惩罚性的属性标记,迫使原来带有情感性的记忆属性标记的神经兴奋度降低。以利剑高悬的属性标记对抗随心所欲的属性标记。

总之,记忆事件属性标记在智能活动中的内涵意义极其深远。初级智能时期形成的神经活动机制在人类的智能活动中仍然没有消失。现实生活中,人们常用“感情用事”比喻决策者的低智能行为。当人类大脑的记忆信息进入到海量化储存之后,大量知识性的记忆事件已经不再被属性标记所关联。摆脱属性标记关联是智能进化的重大转折。大脑智能活动的另一个角色,“记忆热度”将成为初级智能升级为二级智能的主要角色


参考文献
【1】盛祖杭主编. 神经元突触传递的细胞和分子生物学[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上海.2008.12,3.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724380-1241587.html

上一篇:记忆的天空:智能进化三部曲
下一篇:智能的逻辑:生命智能的群体进化和个体传承
收藏 IP: 183.132.73.*|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3 05: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