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sf6 生态管理缔造美丽海洋

博文

[转载]观察丨“大湾区机遇”,抓什么?怎么抓?

已有 1543 次阅读 2019-3-6 22:47 |个人分类:科学评论|系统分类:观点评述|文章来源:转载

观察丨“大湾区机遇”,抓什么?怎么抓?

中国一带一路网 2019-03-06

 

来源:海外网    作者:田飞龙   单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3月5日的《政府工作报告》部署今年的任务时强调,支持港澳抓住共建“一带一路”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大机遇,更好发挥自身优势,全面深化与内地互利合作。

“一带一路”是中国提出的全球性发展框架,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想蓝图的实践基础。大湾区规划则明确地将“一国两制”与“一带一路”连接起来,使前者成为后者的战略支撑区,赋予了“一国两制”以全新的力量、使命、生机与活力。


2018年10月通车的港珠澳大桥为港珠澳三地居民大幅缩减了往来时间,完善了大湾区交通体系。图为港珠澳大桥美景。(图片来源:澎湃)

特别是围绕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规划,促进规则衔接,推动生产要素流动和人员往来便利化。大湾区规划回应和回答了"一国两制"发展中的具体议题,推动“一国两制”进入整合的新周期:

其一,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回答了“一国两制”的具体实践路径问题,香港和澳门将在2047/2049年实现“一国两制”下的自身特色与湾区内融合的有机结合,“两种制度”的差异在互动中自然整合,处于较低的程度和范围

其二,粤港澳大湾区进一步明确香港和澳门在新时代如何对国家继续做出独特贡献的重大问题,即国家对港澳的高度自治授权与港澳对国家的持续贡献力的理性结合

其三,《规划纲要》提出,港澳居民“同等待遇”扩展升级,包括港澳居民同等担任事业单位公职与公务员等,这将意味着港澳居民“身份政治”的重大转型,带来其“国民”身份与认同的结构性重塑

其四,《规划纲要》也明确了粤港澳大湾区如何与世界连接的问题,通过与“一带一路”整合而成为国家走向世界、沟通陆海、创新引领的“南部基地”

从2015年粤港澳大湾区概念首次提出,到2016年写入“十三五”规划以及2017年正式签署框架协议并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和十九大报告,再到今年出台《规划纲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全面铺开,纵深推进。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及应对逆全球化与贸易战风险的战略性举措,也是支撑“一带一路”及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的样本性实验。《规划纲要》对大湾区的发展主题、城市分工、制度创新、技术突破及融合发展提出了层次分明、有机协调的规划安排。

当然,规划有重点,有体系,条目众多,不可能平行进展,也不可能短期实现,需要尊重湾区实际情况及不同城市经济禀赋,合理分工,差序发展,共享利益,协同进步。

规划纲要的进一步落实需要做好:

其一,中央的统筹领导,尤其是协调消除湾区内影响人员、资源自由流动的制度壁垒和政策障碍;

其二,港澳居民“同等待遇”的充实化和先行先试,比如报考公务员、参军等,解决港澳居民对国家的认同问题;

其三,税务协调方案,即通过区际协议解决港澳居民在内地以及内地居民在港澳的重复征税与税负合理化问题;

其四,有序引入香港在社会管理与专业服务方面的先进制度安排与技术标准,整体提升大湾区社会服务标准化与优质化,形成对港澳及全球人才更大的吸引力;

其五,加强内地与港澳法律事务合作,完善仲裁中心建设和争端解决机制整合,推动湾区法治化。

总之,大湾区在规划纲要的指导下,有望通过若干年的建设而成为“一带一路”的技术标准与制度合作模式来源地,成为新时代改革开放示范区,成为全世界瞩目、向往的创新中心与人文生活目的地。而“一国两制”的制度优势及多元性差异势能必将对这一发展过程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和创造性空间,展现更为强韧的制度生命力,释放更为充分的制度红利。


来源/海外网(有部分删节)



-----------------------------------------------------------------------

《海洋生态大讲堂》微信公众号

浙江省重点智库宁波大学东海研究院合作微媒平台


海洋在说话,您我来代言!

《海洋生态大讲堂》欢迎您!

投稿邮箱:550931758@qq.com

请您在留言中标注为《海洋生态大讲堂》投稿,

并提供个人简历及联系方式。

我们筛选审核后,将以全文刊出!

热烈欢迎广大自愿者合伙参与公众号运营!


                附: 投稿类型与要求

                (1)主题一定是有关海洋生态学内容的稿件;

                (2)原创文章,请配必要的图表;

                (3)好文推荐,直接发来原文,或请注明出处;

                (4)重要会议报道或信息,请附必要图表及其标题说明;

                (5)重大项目科研进展,或重大会议学术报告PPT;

                (6)重点团队介绍,或重要人物专访。

您的赞赏是我们前行的最大动力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721-1166094.html

上一篇:[转载]近半子女非婚生:发达国家新常态
下一篇:[转载]发改委发话了!将增加普惠性养老床位100万张
收藏 IP: 101.80.19.*|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22: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