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sf6 生态管理缔造美丽海洋

博文

[转载]姜克隽:一个强有力的2050 碳减排目标将非常有利于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

已有 1855 次阅读 2019-1-23 11:03 |个人分类:蓝色经济|系统分类:科普集锦|文章来源:转载

预出版||姜克隽:一个强有力的2050 碳减排目标将非常有利于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

来源: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8-11-29


一个强有力的2050 碳减排目标将非常有利于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

姜克隽


近期关于2050 年减排战略(MCS)的讨论越来越多,中国政府也开始着手准备相关战略的编写。我国2050 年碳减排目标的战略制定至关重要,它将会影响我国经济发展、技术发展、大气雾霾治理、生态环境等国家战略目标的实现。设计良好的长期碳减排战略将有利于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促进国家目标的实现,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的全球进程。


1

2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全球的气候变化应对处于初级阶段,我国对气候变化的认识也刚刚起步。那时候,普遍认为减排CO2 将限制我国煤炭消费的增长,甚至有人认为气候变化是发达国家的阴谋,制约发展中国家的发展。


随着我国低碳技术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光伏发电、光热发电、风力发电、大型水力发电等电力供应技术,以及电动汽车、先进炼钢技术、先进水泥窑、高效工业锅炉、LED、高效电器等终端用能技术逐渐处于世界领先,中国也在迅速提升先进核电技术制造水平,中国以及其他国家要做到低碳排放,不少都要选用中国的技术。


这样一来,减排CO2 成了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新机遇。2012 年美国总统特朗普反而说气候变化是中国人的阴谋。这些观点的变化需要我们站在更长远的时空尺度,重新认识CO2 减排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和制定强有力的碳减排目标的必要性。



近年来,我国能源转型政策明确,能源革命理念推动了能源技术革命。同时我国大气雾霾治理行动进展迅速,再次拉升了我国的技术进步。短短几年中,超低排放电厂技术大幅度普及,成本明显下降。


在最近的中非峰会上,我国签署的中非合作电站项目中,“全世界最清洁电厂”成为一个亮眼的标识。这得益于我国大力度的政策,促进了超出发达国家环境标准的技术发展,并成功做到了高质量低成本,成为技术开发的典范。


根据对能源发展的展望,以及大气雾霾治理目标的分析,能源转型已经是实现我国社会经济环境发展目标下确定的道路,而且长期来看(2030—2050 年),能源系统将基本实现以可再生能源和核电为主的清洁能源主导的格局。



但是,长期以来,我国气候变化政策相对较弱,制定的目标常常被超越完成,其他的目标更强势,致使针对低碳发展的措施力度不足,技术开发相对较为缺乏。


点击阅读全文

doi:10.12006/j.issn.1673-1719.2018.160

姜克隽. 一个强有力的2050 碳减排目标将非常有利于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J].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9, 15 (1)


作者简介:姜克隽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


-----------------------------------------------------------------------

《海洋生态大讲堂》微信公众号

浙江省重点智库宁波大学东海研究院合作微媒平台


海洋在说话,您我来代言!

《海洋生态大讲堂》欢迎您!

投稿邮箱:550931758@qq.com

请您在留言中标注为《海洋生态大讲堂》投稿,

并提供个人简历及联系方式。

我们筛选审核后,将以全文刊出!

热烈欢迎广大自愿者合伙参与公众号运营!


                附: 投稿类型与要求

                (1)主题一定是有关海洋生态学内容的稿件;

                (2)原创文章,请配必要的图表;

                (3)好文推荐,直接发来原文,或请注明出处;

                (4)重要会议报道或信息,请附必要图表及其标题说明;

                (5)重大项目科研进展,或重大会议学术报告PPT;

                (6)重点团队介绍,或重要人物专访。

您的赞赏是我们前行的最大动力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721-1158635.html

上一篇:[转载]朱松丽:从巴黎到卡托维兹:全球气候治理中的统一和分裂
下一篇:[转载]2018全国低碳日主题虚拟专栏
收藏 IP: 180.168.155.*|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10:5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