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物语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陈吉德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导

博文

研究生为何无“研究”能力 精选

已有 7577 次阅读 2007-7-12 22:04 |个人分类:大学教育|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的解释,研究生是指大学本科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力)后经考试录取,在高等学校或科研机关学习、研究的学生。显然,研究生有别于本科生的根本之处在于,研究生不但要“学习”,更要能“研究”;“学习”是手段,“研究”是目的。为此,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均强调研究生应该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但实际上,一部分研究生根本不能“研究”,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这种情况愈加明显。有的研究生到了第三学期毕业论文开题时,竟然不了解论文写作的基本规范,最后写出来的毕业论文质量也就可想而知。有一位研究生的毕业论文选题是《1990年以来中国历史剧类型研究》,内容分为三部分:历史正说剧、历史亚正说剧、历史戏剧说。这种观点毫无创新之处,“地球人都知道”,连成绩平平的本科生都能写出来。面对这些名不副实的研究生,早就有人在抱怨,说他们是考研基地培养出来的考试机器,把考研当成移民的手段;说他们对专业缺乏起码的兴起和热情等等。其实,抱怨并不能解决问题,我们应该找出问题的产生根源。在我看来,根源出在招生和培养两个环节上。

以前的研究生招生考三张专业试卷,如今减少到两张。这两张专业试卷如何涵盖本科阶段所学专业的课程,就成了很大问题。很多学校在招生简章中列出参考书目,有的只有两三本书,这就使得那些知识面不广的(研究能力是以宽广的知识面为基础的)考生只要把几本参考书目看几遍,就可能考出好成绩。难怪有人说,考研就是在考英语和政治。

从考题的内容来看,有的考研试题仅仅考一些死记硬背的东西,如中国电影的诞生时间、鲁迅所有杂文集的名称等等,诸如此类的试题有着极强的封闭性,根本考不出考生活学活用的能力,而活学活用是恰恰研究能力的重要保证。

还有一部分学校专业试卷批改得非常松,只要沾边挂拐,就可得分。有一道试题是:请论述《红楼梦》中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结局。考生只要答出“分手”两个字,就可得一半分。专业试卷批改得如此松,是为了让更多的考生上线,以便有更大的挑选空间。这就出现了一个怪现象:有的考生虽然基础差,仍然可能得高分,纵然不会被报考的第一志愿学校录取,但只要把档案一转,就有可能其他学校录取。

高考是统一命题,保密性极强,而考研的专业课是各校自主命题,因此保密性就会出现问题。虽然从纪律上说,命题的组织者(研究生处或院)和命题老师都要守口如瓶,但实际情况并非完全这样。一些有路子的考生总能通过“关系”了解部分试题,或者比较具体一点的考试范围。我曾见过一个考生在看专业书时,只看其中的几处;问其故,他笑而不答。难怪有人抱怨,现在研究生的含金量越来越低了。

如果研究生培养环节认真严格、科学合理,也会减少研究生不能“研究”的弊端的产生。问题是如今有些学校的研究生培养非常松散。研究生学习无非要通过课程考试、发表学术论文、写毕业论文三关。课程考试的命题者大都是任课老师,正常情况下都能通过;如果你感觉考得非常差,私下跟老师交流交流,也就解决了问题。况且在有的老师看来,研究生主要是自学,上课是次要的,考试也只是个形式。发表学术论文是很多高校研究生培养中不成文的规定,但是三年的研究生学习,怎么也可以发表一两篇;实在不行,可以花钱嘛;再不行,可以挂在导师或同学的后面(有的学校规定,两篇第二作者的文章可等同一篇);再不行,可以跟老师一起编书(有的学校规定,多少万字书稿可以抵上一篇论文)。总之,条条道路通罗马,因此,发表论文的规定在很大程度上也形同虚设。再说毕业论文。三年研究生学习主要是拿出一篇高质量的毕业论文,但是,如果质量不行,也不必太担心,因为参加论文答辩的老师教师导师请来的熟人,碍于情面,一般不会当面揭丑,最多会在答辩之后以关切的口吻稍稍对你说,你的论文哪儿不好,但我又不能不让你通过,弄得你感激不已,永生难忘!

由于在招生和培养环节上存在诸多问题,“研究”生没有研究能力的怪现象出现也就不足为奇了。在一次学术会议的分组讨论中,一位刚参加工作不久的“研究”生说:“我想向大家请教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写出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在座哗然;那位“研究”生接着又说:“下一个问题是如何在高质量的学术刊物上发表?”至此,在座只有愕然了。我想,出现这样的“闹剧”,真是中国研究生教育的莫大莫大莫大的悲哀!!!



谈谈研究生的待遇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678-4430.html

上一篇:学问与金钱
下一篇:失衡的大学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21: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