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土知识中的敬畏
武夷山
我国几年前曾经发生过要不要“敬畏自然”的大辩论,我有自己的立场,但没有参与辩论。日前看到Design Issues杂志2011年第4期上澳大利亚学者Norman W. Sheehan的文章,Indigenous Knowledge and Respectful Design(本土知识与敬畏式设计),觉得里面一段话说得好极了,大致翻译一下其意思:
本土知识之运作是基于这样的假定:世界是有生命的,是活生生的,一如人类是有生命的和活生生的一样。敬畏是基于这样一种古老的认识:我们只是世界的短暂过客,世界在我们出生之前就存在了很久,在我们离开之后还将为别人继续存在下去。如此看来,我们永远不可能了解任何行动的完整含义;于是,本土知识意义上的“敬畏”说的是:就像我们要去识别、探寻和评估意义一样,我们要显示出关怀和知晓(awareness),因为我们知道,自己的观点总是不完整的。在某些情况下,传统型的敬畏是一种有积极含义的不作为(不采取行动),也就是说,我们静静地观察其他人的变动中的(行为)模式,作为肯定生命价值的未来行动之基础。
博主:对于“无为而无不为”,一向有多种理解,本文其实提供了又一个视角:今人出于敬畏而无为,不作为(inaction),不去毁掉生命的根基,为子孙后代留下起码的资源基础和较大的腾挪空间,他们才可以“无不为”。
“本土知识”和“传统知识”基本上是同义词。我2003年写过“重视传统知识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地位”,有兴趣者请点击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557&do=blog&id=3334。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09: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