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本单位老领导胡平去世----日记摘抄727

已有 4418 次阅读 2021-11-23 07:52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本单位老领导胡平去世----日记摘抄727

武夷山

 

201557

    ......起草了介绍关于ResearchGate的研究的博文(今注:即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557-888673.html)。上午还给XXX关于县科技局撤并问题的一篇内参提了意见。

 

58

    上午起草一篇博文,介绍对Mendeley readership的研究。下午一点钟开院务会。......快下班时又翻译了“科学计量学与信息检索的关系”(今注:即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557-890018.html)中的两段话。

 

511

    上午10点去科技部,听创发司XX向王书记和李萌副部长汇报京津冀创新驱动发展指导意见稿,是(本院)XXX等起草的。王书记点我发表意见时,我没有发言,但返回单位后我将自己对文件的意见告诉XX了。快下班时开紧急会,老领导胡平突然去世了,我们商议后天上午的告别事宜......

 

512

    上午全院人员去燕城监狱参观。……监狱的生活条件很好,宿舍内有一蹲坑,简直比一些大学生宿舍的条件还好。此处关押职务犯罪的犯人、外国罪犯和普通犯人三类犯人,具有典型意义的犯人才往这里送。

 

513

    上午去八宝山出席胡平的告别仪式,宋健、邓楠、万钢等送花圈,出席告别式的科技部系统老领导有吴明瑜、张登义、张景安、林自新等。XXX告我,XXX老所长把他错认成我了。......

 

514

上午预评审了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十二.五规划任务完成情况,填了评价表。评审《情报学报》一篇来稿,是对NatureScience发表的中国学者为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的文章的分析。下午XXX打电话来,说她未被录取,南大信息管理学院的所有外聘兼职博士生导师的报考者没有一人被录取。

 

博主今记

胡平曾任中国科学技术促进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的前身)主任。郭沫若的名作《科学的春天》其实是胡平起草的。见下文报道:


那辆公交车“孕育”了《科学的春天》

科技日报2018-09-26

编者按

40载,人生已近不惑,国家愈见繁盛。

改革开放40年来,那些擘画蓝图的决策者,那些冲破旧体制束缚的排头兵,那些锐意探索的科技工作者,那些载浮载沉的企业家,那些默默无闻甘于奉献的普通人……他们将个人奋斗融入到滚滚的时代洪流,书写了40年的发展奇迹,推动了中国巨变。

40年来,那些宏大的场面、骄人的成绩已经获得太多关注,而我们,希望为您再现40年中那些不为人知的瞬间。正是亲历者记忆中的那些短暂瞬间,折射出一个伟大民族的伟大历程。

《科技日报》今日起全媒体推出“改革开放40年·那些不为人知的瞬间”——

1978年3月18日,

首届全国科学大会召开。

图为丁一林油画作品《科学的春天》

1978年3月27日,从北京京西宾馆出来、抱着一书包文件的胡平,坐上了回家的公交车。相比手中的文件,心中的那份文件,更让他感到“沉重”。

首届全国科学大会闭幕式4天后举行,郭沫若将发表讲话。在几经周折后,这份讲稿最终决定由胡平执笔。临危受命的胡平曾脱口而出“我不行”。公交车上的他一路冥思苦想却也没有理出头绪。

彼时,车窗外正是一片春光,三月的阳光洒在胡平脸上,他忽然意识到:春天来了,这不仅仅是大自然的春天!春天是转折,是突破,这次科学大会正是科学的春天到来的标志!中华民族终于熬过“文革”的劫难,又要走上腾飞复兴的道路,科学的春天来了!

演讲题目“科学的春天”已成竹于胸。当晚,抽掉整整三包香烟后,于晨光中,胡平完成了这一中国科学发展史上的名篇力作。

1977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四人帮”倒台,全国都洋溢着欢欣鼓舞的气氛,群众奔走相告,认为变革的新时代即将来临。但另一方面,极“左”路线的继续推行,“两个凡是”成为指导思想,又使得人们感到迷茫。

在这种背景下,1978年3月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就成为拨乱反正的突破口,改革开放的序幕。

邓小平:“一个字也不要改”

首届全国科学大会召开

1977年的秋季,复出后的邓小平首先邀请数十位著名科学家和大学教授来到人民大会堂,认真听取科学家和教授们对恢复和发展中国科学和教育事业的意见和建议,这就是著名的“8·8座谈会”。

科教工作座谈会与会者合影

在这次座谈会上,提出了恢复高考制度、改善科研人员待遇等问题,邓小平严肃地批判了“四人帮”关于“臭老九”的说法,表示“知识分子的名誉要恢复”。他鼓励科学家和教授们尽快积极投身到重建国家科学和教育事业的工作中。

1978年的3月18日,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召开。全国各地共组成了32个代表团,有5586名代表参加。邓小平和华国锋分别进行了讲话。

会议上,邓小平明确提出了“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肯定“知识分子、科技人员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重申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大会澄清了长期以来束缚科学技术发展的重大理论是非问题,打开了“文革”以来长期禁锢知识分子的桎梏。在这次大会上还讨论通过了《1978—1985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草案)》。

《人民日报》1978年3月22日第1版

邓小平讲话结束后,全场掌声经久不息。与会的科学家们欢欣鼓舞,有的激动地流下了眼泪。

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上同陈景润握手

邓小平的这篇讲话稿,由吴明瑜(时任国家科委政研室主任)和林自新(后曾任科技日报社首任社长兼总编辑)两人执笔起草,集中提出了有关我国科技发展全局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方针、政策问题。在最初提交审核时,曾被质疑引用毛主席的话过少,马列主义水平不高,起草小组向邓小平请示,邓小平的回答十分干脆:“一个字也不要改!”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期间请小平同志审稿

但华国锋演讲的主题,却是强调阶级斗争为纲、强调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强调知识分子需要继续改造等等。经过华国锋这么一讲,大家的心情很沉重。

一波三折的闭幕式演讲稿

面对这样的气氛,会议组织者在3月25日碰头时,提出增加闭幕式演讲。当时新上任的中国科学院副秘书长的童大林提出,请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做闭幕式讲话,给大家鼓舞士气。

当时已经86岁高龄的郭沫若重病缠身,让他亲自来写这个发言稿是不可能的。距离31号大会闭幕只有不到几天的时间,任务迫在眉睫!

会议文件起草小组成员之一、原中宣部国际宣传处干部胡平此时提议,让刚刚发表了著名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的作家徐迟来完成稿件,大家同意了他的建议。

徐迟一口答应,并在第二天就交出了稿件,然而徐迟的文章虽然富有诗意,浪漫但松散,发表在报纸上可以,作为大会闭幕式上的正式结语,大家认为并不合适。

万般无奈下,童大林提议“不考虑在外面找人了,就在我们内部找吧”,主管文件起草的吴明瑜推荐了胡平。童大林更是直接下令“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胡平出生在重庆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中学时代,他就积极参加学生运动。重庆解放后,他到哈尔滨外国语学院学习俄语,1954年研究生毕业,当年进入中宣部办公厅编译组,此后转入国际宣传处,多年从事国际共运理论资料的研究整理工作。他对国际政治、哲学理论有着浓厚的兴趣,工作之余译校了数百万字的俄文哲学、美学著作,还有小说、散文等文学书籍。

此次科学大会的文件起草工作展开后,胡平参加了几个重要讲话稿部分章节的起草。

而这时,胡平还在寻思新的起草人。吴明瑜通知他:“已经确定,就由你来写,因为时间紧迫,换人已经来不及了。”

1979年,胡平参加联合国科学和技术促进发展会议筹备会时,在纽约联合国大厦前留影。

时间紧迫,又是为郭沫若代笔写讲话稿,胡平怔了一下,脱口而出:“我不行。”

吴明瑜明确地告诉他:“我们已经考虑过了,你行,可以写好。这个时候就不要再换人了。”

吴明瑜这么一说,胡平只好答应下来。吴明瑜向胡平谈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吴明瑜着重说,郭老的讲话除政论之外,也要谈谈科学精神与浪漫精神,谈谈科学与幻想的关系。因为科学固然是讲求实证的,但科学也需要幻想,幻想会激发科学的灵感,在这个方面你要发挥一下。至于别的,吴明瑜说,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你应该比较熟悉了。

胡平问:“什么时候交卷?”

吴明瑜回答道:“当然越快越好,最晚不能超过讲话的前一天。”

公交车上收获灵感

事情就这样定了。胡平接下任务,只提出一个要求:京西宾馆人来人往,十分嘈杂,要回和平里的家中闭门创作,不能受太多干扰,领导同意了。

在离开京西宾馆的路上,心事重重的胡平坐上了回家的公交车,反复勾画这着文章结构。他了解科技界的情况,也得到吴明瑜的建议。但是却缺少一个主题,将这一切连贯起来。

此时他睁开眼看向窗外,惊讶地发现,路边的柳树已经成荫,曼妙的绿色枝条随风摇摆,到处是一片鸟语花香的春天景象。突然,灵感浮出,春天是转折,是突破,这次科学大会正是科学的春天到来的标志!

回到家中,胡平写出了《科学的春天》草稿,他分析了郭沫若的身份和写作特征,以郭沫若的感悟,说明了政治和科学的关系。又从自身劳改的经历出发,痛斥“四人帮”对于知识分子的迫害,还谈到了科学的本质和科技工作的特点。

“科学是对宇宙万物发展规律的认知。它需要严格的、严谨的、孜孜不倦的探索和研究。它是没有禁区也没有止境的。因此科学工作要实事求是,来不得半点虚假。但是,科学又需要幻想,需要不断创新。

“科学工作者同志们,请你们不要把幻想让诗人独占了。嫦娥奔月、龙宫探宝,《封神演义》上的许多神话,通过科学,今天大都变成了现实。……既异想天开,又实事求是。这是科学工作者特有的风格,让我们在无穷的宇宙长河中探索无穷的真理吧。”

最后,为了展现郭沫若的诗人风格,胡平又加了一段:“‘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是革命的春天,这是人民的春天,这是科学的春天!让我们张开双臂,热烈拥抱这春天吧!”

当晚,狠狠抽掉了三包烟,胡平一夜未眠,天拂晓时就带着稿子回到京西宾馆,提交上去。经过了领导小组的审阅,一致认为演讲稿写得不错,决定采用。文章打印出清样后立刻送到郭沫若手里,病床上的郭沫若读完后,把其中“把我的这些讲话,不要写在纸上,而要写在宇宙之间。”这句,分别在“纸上“和“宇宙“的前面,加上了“有限“和“无限“两个词。然后用颤抖的手郑重地签上“郭沫若”三个字。

闭幕式上,大会邀请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著名播音员虹云来朗诵这个发言。在虹云抑扬顿挫、饱含激情的演讲下,鸦雀无声的会堂慢慢响起了掌声,不一会就如雷鸣般不停。

胡平后来深情地回忆说:“这篇文章不是哪一个人写的,它是一个时代的呼声,是全国人民心灵的共同感应。人民迫切呼吁和要求,让一个科学的、民主的、繁荣的社会主义新时代,随着科学春天的到来而尽快到来。”

参考资料:

《胡平与《科学的春天》》 钱江 人民政协报

《胡平:《科学的春天》是怎样写成的——访原国家科委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胡平》郭田珍 人民网-人民日报

《讲话稿被批“水平不高” 邓小平回应:一字不改》快乐老人报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提出30年 文革中科院成灾区》 周继坚 法制晚报

《40年前谱写《科学的春天》》北京文摘

历史多看点

胡平:双休日的推动者

1994年前,全国每周只有周日休息,周六为工作日。

1985年,胡平调任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想在中国推动五天工作制,但觉得自己人微言轻,很难推动。

1986年,“缩短工时课题组”成立。

1987年底,关于在全国推行一周五天工作制的报告送到高层,但并未得到任何批示。直到胡平先生1990年退休,仍无消息。

1994年2月,中央领导再度重视职工休息问题,时任总理签署第146号国务院令,调整为隔周双休。

1995年5月1日,“一周工作五天”全面施行。

来源:科技日报 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

文字整理:岳靓

编辑:刘义阳

审核:管晶晶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557-1313543.html

上一篇: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科学学研究资助计划
下一篇:美国加州一名音响工程师的哲思(37)
收藏 IP: 219.142.146.*| 热度|

10 尤明庆 郑永军 杨正瓴 刘秀梅 史晓雷 孙冰 刘立 杨金波 李学宽 籍利平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07: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