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手机之父”讲手机的故事 精选

已有 4709 次阅读 2021-5-14 07:23 |个人分类:书评书介|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手机之父”讲手机的故事
■武夷山

(发表于2021年5月13日《中国科学报》)


2021年1月,美国RosettaBooks出版社出版了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被尊为“手机之父”的Martin Cooper(马丁·库珀)的著作,Cutting the Cord:The Cell Phone Has Transformed Humanity(本文作者译为“自由不羁:手机改变了人类”)。标题是一语双关的,Cutting the Cord的一重意思是“剪断电线”,因为手机是无绳的;作为成语,其另一重意思是“不再依赖重要的某人或某物而能够独立行动”。

作者库珀1928年生于芝加哥,1950年在美国伊利诺伊理工大学获得电气工程专业的学士学位,1954年进入摩托罗拉公司工作,直到1983年离开摩托罗拉自己创业。工作期间,他又于1957年获得伊利诺伊理工大学电气工程专业的硕士学位。

本书围绕手机讲述了通信方式控制之战的故事,涉及的“参战方”包括政府规制者、游说集团和警方,还涉及技术突破、挫败、石英和一匹马。故事的核心人物便是作者库珀本人,因为他的早期职业生涯影响了手机问世的进程。

书中叙述了工业界的冲突如何演变为首都华盛顿的政治大战,成为防止垄断公司支配电信业的一场斗争。这场戏的高潮是,历史上首次用手持移动电话当众呼叫。可是,当年这个手持移动电话差点被扼杀。

若不是摩托罗拉公司一小群人的远见,最近40年的历史就会面目全非。1973年4月3日,库珀的团队成功研制出世界上第一部手机。到1983年,库珀带领他的团队对第一部手机进行了5次技术革新,每一次都成功地让手机变得更小更轻。

他在摩托罗拉工作了29年之后,成为一名创业者。1983年,他离开摩托罗拉,与妻子先后共同创建了多家公司,包括Cellular Business Systems、SOS Wireless Communications、GreatCall、ArrayComm等,这些公司为手机加速推广运用做出了重要贡献。这段故事对于创新、战略和管理都有重大意义。

本书不仅讲故事,还提出了许多深刻的问题。比如,频谱难道不应该获得日益高效的利用吗?联邦通信委员会难道不应该像环保署对汽车排放污染的控制越来越紧一样,对有关方面提出不断改进的要求吗?为什么有那么多人不能获得所需的带宽?过去,政府曾对电话使用收取少量税额,税款用于普及乡村电话,那么现在为何不对手机使用收税呢?税款可用于支持实现无处不在的带宽,使得任何地区、任何种族、任何收入档次的人群都能享受带宽服务。

本书最后对个人通信的未来展望部分甚为精彩:思路十分漂亮;手机的潜在巨大影响简直令人生畏;关于协同的论述妙不可言。总之,让人眼睛一亮的叙述随处可见。

手机给各行各业的人赋能。它重塑了孩子的学习方式。随着手机技术的不断进步,目前的上班方式也将很快落伍。最重要的是,手机将使医疗保健脱胎换骨,还将助力根除疾病、消除贫困、延长寿命、强化人类与人工智能的耦合,等等。

下面翻译本书的几段话:

古列尔莫·马可尼将一种实验室的好奇事物,即我们现在称为“无线电”的东西,转化为有用的通信技术,改变了人类的历史进程。科学家已经展示了无线电波的基本性质:它们可被产生出来,穿越空间,在远处被探测到。

马可尼对科学知识之社会经济效益有宏阔的愿景。通过将此愿景所许诺的事物推销给投资商,将愿景的应用推销给客户,他成功地实现了愿景。

像许多发明家一样,他遭遇了大量抵抗与怀疑。人们对马可尼的无线电技术的反应,同摩托罗拉公司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推广手持移动电话时所遭遇的反应非常相似。我非常清晰地记得,当我解释我们打算做什么时,怀疑者有两个典型说法:“它不可能成功!”“就算是成功了,也没有几个人会觉得它有用。”

马可尼认识到,要想证明自己的想法,唯一出路是演示自己的愿景,即用无线方式将信息传递到远处——很远很远的地方。他在1901年12月做到了这一点,实现了摩尔斯电码“S”在英格兰和加拿大之间的传递。我在1973年用类似方式,狠狠打击了那些怀疑我们摩托罗拉追求个人通信新愿景的工作的人。公开演示技术是证明技术生命力的唯一途径。

《中国科学报》 (2021-05-13 第7版 书评)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557-1286451.html

上一篇:论文评审意见汇总(12)
下一篇:论文评审意见汇总(13)
收藏 IP: 219.142.145.*| 热度|

23 郑永军 鲍海飞 张晓良 陈武峰 王庆浩 李学宽 周忠浩 王安良 杨正瓴 黄永义 晏成和 程少堂 刘山亮 刘钢 檀成龙 刘炜 史晓雷 李剑超 范振英 李晓瑜 农绍庄 汪波 俞立平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02: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