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固氮与唇膏的关联

已有 1670 次阅读 2021-4-11 07:51 |个人分类:科文交汇|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固氮与唇膏的关联

武夷山

 

    文学、科学与艺术学会(SLSA)会刊Configurations季刊2021年第1期发表了美国纽约大学意大利研究专业Rebecca Falkoff女士的文章,Lipstick Vitalism: On the Beauty of a Different Modernity in’ Primo Levis Periodic Table(唇膏活力论:论Primo Levi《元素周期表》中一种不同的现代性之美)。

 

    据豆瓣(https://book.douban.com/author/500079/

    普里莫·莱维(Primo Levi,1919年7月31日-1987年4月11日),犹太裔意大利化学家、小说家。莱维是纳粹大屠杀的幸存者,曾被捕并关押至奥斯维辛集中营11个月,受尽折磨,直到苏联红军在1945年解放了这座集中营,他才重获自由。他在1948年出版的处女作《如果这是一个人》(Se questo è un uomo)即是纪录他在集中营中的生活。此外作品还有:回忆录《休止》(La tregua,1963)、短篇故事集《元素周期表》(Il sistema periodico,1975)、小说《猴子的忧伤》(原名La chiave a stella,1978)、小说《如果不是现在,那么何时?》(Se non ora, quando?,1984)和散文集《灭顶与生还》(I sommersi e i salvati,1986)等。1987年,从所住三楼的室内阳台坠至地面死亡。死因据验尸官认为是自杀。

 

    Rebecca Falkoff这篇文章的摘要如下:

 

    在1898年英国科学促进会年会上,新会长William Crookes在就职演讲中,号召科学家们通过发明固定空气中的氮的工艺来制造肥料以解决“小麦问题”——即全球食物短缺的威胁。这一项目成为现代性的一个驱动力,而且似乎也兑现了自己的承诺:人类后来确实在利用自身的发明才干来战胜物质资源稀缺问题。氮是生命之元素,是死亡的元素,是废物与再生之无尽循环的元素,也是现代性之元素。那么,本文要询问的是,莱维在其1975年出版的回忆录《元素周期表》论述氮的一章中为什么要讨论唇膏这种无足轻重的典型奢侈品? 我认为,对此问题的回答,可在1898年英国科学促进会年会上的另一篇发言(博主:发言题目是“立体化学与活力论”)中找到,发言者是英国科学促进会化学部即将上任的新部长Francis Robert Japp。他关于科学活力论的发言引起了顶尖科学家之间的激烈辩论。他提出的科学活力,表现为生命形态才具备的“定向力”,反映在分子不对称性上。在“氮”这一章中,莱维叙述了两种干预(博主:我看不到全文,我猜测指的是空气固氮之类物质干预和推广唇膏类奢侈品之类精神干预)之哲学基础的冲突,并重新提出美学活力论的主张,美学活力论既不与化学和物理学定律相冲突,也不能化约为这些规律。

 

    博主:我在2003年发表的短文“哪一个更激发想象?”(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557-13422.html)中提到过莱维,我当时译为“列维”:

 

普里莫.列维(1919-1987)是意大利犹太人,他既是化学家,又是作家、诗人。他是纳粹奥斯威辛集中营的少数幸存者之一。在为纳粹生产合成橡胶的一家公司里强迫劳动期间,他曾以棉纱和石蜡充饥(作为化学家,他知道这两样东西无毒)。关于集中营的生活,他有以下几句诗:

“请想想这是否算个男人,

他在泥泞中劳作

他不知和平为何物

他会为一片面包而打架

他的命取决于人家点点头或摇摇头。

请想想这是否算个女人,

既无头发,也无姓名

连回忆的力气都不剩

目光呆滞,子宫冰冷

像寒冬里的一只青蛙。”

 

相关阅读

Keith Manchester ,Stereochemistry and vitalism,South African Journal of Science, 103, January/February  2007 ,原文见

http://www.scielo.org.za/pdf/sajs/v103n1-2/06.pdf

    这篇文章很有意思,提到Francis Robert Japp活力论由于一篇犯罪小说的情节传播了他的思想而受到更大关注。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557-1281375.html

上一篇:2002年发表的“域外新书——一位生物学家的生活:在科学大放异彩的世纪中激动人心的经历”
下一篇:2013年间回答某记者的问题
收藏 IP: 1.202.113.*| 热度|

2 郑永军 杨正瓴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14: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