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奥托·赫尔曼:匈牙利博物学的开创者

已有 3478 次阅读 2019-6-14 06:57 |个人分类:科林散叶|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奥托·赫尔曼:匈牙利博物学的开创者

科学史话

武夷山

(发表于《科技日报》2019年6月14日)


    奥托·赫尔曼(1835—1914)的名字后面,跟着一大串头衔:动物学家、人种志学者、考古学家和政治家,匈牙利博物学研究的开创者……他被称为匈牙利“鸟类研究之父”,也对蜘蛛和鱼类开展了多项研究。他一生著述甚丰,共发表了14部著作,1140篇文章和讲义。他创办了科普杂志《博物学笔记》,任其主编十年之久;还创办了匈牙利鸟类学杂志《雕》(Aquila),直到去世前都一直担任该刊的编辑和评审。他的名字还紧跟着一长串荣衔:皇家匈牙利博物学会、匈牙利语言学学会、匈牙利人种志研究学会等多个学会的会士,他还曾当选为匈牙利国民议会议员。

    这样一位博学多才的人却是自学成才的学者,早年经历坎坷。赫尔曼出生在奥匈帝国现属于斯洛伐克的某地,在米什科尔茨市完成基础学业,中学毕业后,他来到维也纳攻读大学,却由于家境原因未能读完。1848年匈牙利革命对于少年赫尔曼有极强的吸引力,他想投身革命,但因拿不出父亲的同意书而未能成行。他有意躲避奥匈帝国的征兵,却因此而被惩罚,被迫服了几年兵役。之后他成了著名记者和匈牙利国民议会议员,在此期间,他经常访问流亡意大利的匈牙利革命领导人拉约什·科苏特。

    赫尔曼科研工作的起点在特兰西瓦尼亚博物馆协会,当时他已经29岁了。他的“伯乐”是该协会的自然科学部负责人、时年67岁的塞缪尔·布拉塞。布拉塞也是一位博学多才的人,他是语言学家、教育家、数学家、音乐家、哲学家、散文作家,以及匈牙利科学院院士。在协会财政状况极其拮据的情况下,与赫尔曼惺惺相惜的布拉塞拿出个人年薪的三分之一聘用了他。在这里,赫尔曼积累了经验,科研才华逐渐展现。

    由于赫尔曼在国内外的学术声望日益显著,著名的瑞士昆虫学家和植物学家卡尔·布鲁纳邀请他去维也纳工作。他告诉赫尔曼,来维也纳后他将很快有机会去喀麦隆进行动物考察。而匈牙利博物学会为了将赫尔曼留在匈牙利工作,给了他一笔持续数年的研究经费。于是,赫尔曼没有去奥地利,而是选择留在国内潜心研究,写出了三卷本的《匈牙利蜘蛛区系》,并且亲手绘制了插图。该书描述了328个蜘蛛品种,包括36个他识别出的新种。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德国是世界科学中心,所以世界各地绝大多数科学文献都是用德文发表的,而赫尔曼的《匈牙利蜘蛛区系》第一卷和第二卷却是用匈牙利语和德语两种语言写成的,第三卷完全是用匈牙利文写的,只在书末附了一篇德文内容提要。赫尔曼借此举让匈牙利语科学文献走向了世界,而这一“反潮流”的做法,也使这部巨著在国际上更受欢迎。

    赫尔曼对匈牙利科学产生了重要影响。他在动物学、洞穴学、考古学和人种志研究方面造诣颇深。在动物学方面,他写下了《匈牙利蜘蛛区系》《益鸟和害鸟》《匈牙利鱼类手册》等著作,还在匈牙利国家博物馆下面成立了鸟类学中心。在洞穴学和考古学研究方面,赫尔曼通过考察在米什科尔茨附近发现的砍凿器,最早提出匈牙利史前时期曾有穴居人生存的看法。1962年,匈牙利政府设立了“奥托·赫尔曼奖章”,以表彰在喀斯特地貌和洞穴探索领域的优秀匈牙利学者。

    时至今日,匈牙利仍用各种方式铭记他。1960年匈牙利邮局为纪念他的125周年诞辰,发行了赫尔曼头像邮票。名为“奥托·赫尔曼全国生物学大赛”的学术竞赛每两年举办一次。他的成长之地米什科尔茨市有一座以其名字命名的“奥托·赫尔曼博物馆”。以赫尔曼名字命名的中学和学术机构就更多了,还有以他名字命名的湖泊、洞穴、街道……甚至还有一个网蝽品种也是以他的名字命名。2014年,为纪念赫尔曼去世100周年,匈牙利国家环境学会宣布当年为“奥托·赫尔曼纪念年”,由多瑙河电视台播出了4集专题片《奥托·赫尔曼:匈牙利最后一位博学多才者》。

    赫尔曼蜚声国际,却心系故园。根据他的遗嘱,他的遗骸于1965年从首都布达佩斯迁回他的成长之地米什科尔茨。他长眠在此。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557-1184889.html

上一篇:新书 My Heart
下一篇:美国科技政策是如何制定的
收藏 IP: 1.202.113.*| 热度|

5 郑永军 刘立 张忆文 俞立平 史晓雷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13: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