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富兰克林的正反意见掂量框架决策法

已有 4590 次阅读 2018-11-26 07:21 |个人分类:科林散叶|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富兰克林的正反意见掂量框架决策法

武夷山

 

    《百科知识》2005年第18期有刘洪宇的文章,“富兰克林的决策方法”(https://qkzz.net/article/854449db-4833-4c05-9a35-651f4141259b.htm)。文章说:

 
   
为了解决思维上的两难局面,富兰克林有着自己的方法:“在一张纸上画一条线,分成两大列,一边写上‘正’,一边写上‘反’。然后,在三四天的考虑过程中,我再简短地罗列出我在不同时间想到的各种不同的动机,不论是支持还是反对的意见。待我用这种方法将所有这些意见列在一起的时候,我就努力‘掂量’各自的重要性;如果我发现,正反两列各有一条意见,看起来‘势均力敌’,就将这两条都删除。如果我发现有一条正面意见与两条反面意见‘均衡’,我就将这三条都删除,如果我判断有两条正面意见抵消了三条反面意见,我就将五条意见都删除。如此循环反复之后,我最后能发现权衡的结果是什么。如果经过一两天进一步的思考之后,发现在任何一列都增加不了什么重要的新内容,我就相应地做出决定。”
    最有名的案例是在1787年,当时富兰克林作为设在费城的美国国家立宪大会的代表,研究了最终成为美国宪法的文件。在会议召开的几个星期里,大州和小州的代表们之间产生了很深的裂痕。人口数量较少的州(比如康涅狄格和特拉华州)担心,如果按照人口比例确定议会中的代表席位的话,那些大一些的州就会对他们不利。而一些较大的州,例如人口数量达到42万的弗吉尼亚州,认为如果将相同的选票数量分配给类似特拉华那样只有3.7万人口的州,就不公平了。代表们越讨论分歧越大,似乎整个大会可能因为这一个问题而夭折。 
    在这个关键时刻,富兰克林站了出来。直截了当地指出了正在分裂大会的关键性政治问题。他说:“意见的分歧表现为两点,如果实行按比例代表制,小州认为他们的自由就有可能无法保证。如果将选票平均分配,大州觉得他们的钱就有危险。” 
    在富兰克林的强烈要求下,大会成立了一个特别委员会,由每州派一个代表参加,讨论这个看来极其棘手的问题。本杰明•富兰克林作为宾夕法尼亚州的代表参加了该委员会。经过了几天的激烈争论后,富兰克林向委员会提出一项议案,打破了僵局。后来,委员会建议将富兰克林的议案提交给大会全体审议,而大会通过了这项议案。这项议案巧妙地解决了此前存在的矛盾,解决方法就是,美国权力机关将设立两个立法机构:参议院和众议院,其中参议院是由各州平均派代表参加,而众议院是按人口比例选出代表。只有众议院有权提出筹措或调度资金的议案,参议院将投票决定资金议案,但不是修改议案。这就好比两个人来分蛋糕,怎么能公平呢,方法就是让一个人来切,而另一个人呢,则优先挑选。这样的话,切蛋糕的人就会努力把蛋糕切得一样大,以免另一个人把较大的那份拿走,而优先选蛋糕的人则要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1787年9月17日,富兰克林在大会上做了一场最激动人心的演讲,要求每一个代表签署已经完稿的宪法。他说,在这部宪法中,有几个部分是他自己也不同意的,但是,他愿意为了公众的利益而放弃个人对它的意见。在全面地权衡了正反两方面之后,富兰克林说,他相信这部新宪法提供的是代表们都能够认可的最好的政府。后来,所有人都签了字。 
    历史证明,富兰克林的平衡推理是高明的,美国宪法至今仍然是最受推崇的纲领性文件。正如富兰克林总结的那样,其利大于弊。如今,我们回顾这段历史,品味富兰克林的智慧,仍然能感到其中有值得我们回味的东西。决策的过程要求人们用头脑中的天平来做出判断,人们要找出所有因素的正确联系。然而,找到所有正确的联系并不总是能引出正确的解决方案,因为各种联系的重要性并不相同。我们必须评估每一个因素本身,还有这些因素作为一个整体的一部分时的价值,当这些价值明确的时候,我们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 
 

    2018年9月,美国Riverhead Books出版社出版了科普作家Steven Johnson的著作, Farsighted: How We Make the Decisions That Matter the Most(远见卓识:我们如何做最重要的决策)。书中叙述了富兰克林在史上首次提出刘洪宇文章提到的那个“正反意见掂量框架决策法”(这个名称是博主杜撰的)的由来。

    1772年夏末,富兰克林收到他的好朋友、英国化学家约瑟夫.普利斯特利(他对于氧气的发现做出了重要贡献)的来信。当时,39岁的普利斯特利在利兹市一所著名的教堂里担任牧师。在富兰克林的推荐下,谢尔伯恩伯爵拟邀请普利斯特利做自己的助手,具体任务一是管理伯爵的图书馆,二是担任伯爵子女的教师。面对这个机会,普利斯特利很纠结。一方面,伯爵给他丰厚的报酬,有了这份薪水,他就可以投入更多的时间做科研;另一方面,接受这份新职务就得背井离乡,举家搬迁到伯爵的府邸(靠近巴斯市)去。于是,他向富兰克林征询意见。在这种情况下,富兰克林在回信中介绍了自己的正反意见掂量框架法,据此帮助决策。

    普利斯特利按照富兰克林的框架进行了正反意见掂量,决定接受伯爵的邀请。事实证明,他的这一决定在科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去伯爵家不到三年之后,在伯爵为他建造的实验室中,普利斯特利完成了导致氧气发现的实验。

    博主:多年来,我曾再三对我分管的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情报方法研究中心(现在的“科学计量与评价中心”)的同事们说,我们不要一听到“方法”两个字,就只想到复杂的程序、手段与公式。富兰克林的正反意见掂量框架法并不复杂,特尔菲调查法也不复杂,但它们都非常管用。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557-1148252.html

上一篇:认真回答记者的问题----日记摘抄699
下一篇:[转载]郭齐勇:论中国哲学智慧
收藏 IP: 106.120.34.*| 热度|

9 范振英 郑永军 刘钢 杨正瓴 李学宽 周忠浩 杨立泉 赵凤光 周春雷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6 13: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