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与《解放日报》记者交流

已有 4074 次阅读 2017-11-7 06:52 |个人分类:区域发展|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与《解放日报》记者交流

武夷山

 

今年浦江创新论坛召开之前,《解放日报》采访了本院几位研究人员,采访稿见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557-1076393.html,其中引用了我当时回答记者的部分观点。下面将我当初与记者交流的全部内容放在下面,供参考。

 

浦江创新论坛的政策论坛“全球科创中心的政策选择”,题目出得非常好。我本人一向关注人才问题,现围绕人才问题谈两点看法。

          第一,由于各种原因,上海比北京要更开放,这是上海的一大优势。但是,与发达国家的大都市比,上海的开放度还差得很远。比如,据国外学者的数据,上海2009年有152,050名出生于外国的居民,占上海总人口的0.8%;而洛杉矶在20062008年期间有4,394,068名出生于外国的居民,占总人口的36.2%!要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上海势必要向全球的科技人才张开臂膀,但是,引进了更多国际人才后,引进人才与本土人才怎么融合?外国居民与上海原住居民有哪些潜在的利益冲突?政府在指导思想上是立足于“管字当头,避免冲突”还是“着眼于获取开放融合的最大收益,容忍不可避免的冲突碰撞”呢?指导思想不同,做法就大不同,政策就大不同。举个小例子,直到现在,我国大学生的宿舍分配还是按班级来的,因为好管理;而一些发达国家的著名大学,是有意识打破专业界限来安排学生住宿的,这样,学生在日常接触中就可能发生意想不到的学科交叉,发生不同思维方式的碰撞。从这个小例子可以看出,着眼于管,和着眼于获取开放交融的社会效益,差别有多大。希望上海在这方面走在全国前面,敢于尝试一些新的服务模式和管理模式。

 

第二,上海能否建设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取决于上海各方面人才的干劲有多大,热情有多高。换句话说,各项政策的设计与落实,能让人才满意,那就对了,否则都是瞎忙活。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的,但也有共性需求,全世界的顶尖人才的共性特点是:几乎都喜欢住在离工作地点不远的小区,不用开车就能步行上班最为理想,而且最好这一路来回还有怡人的景色与环境。上海有没有雄心壮志追求这样的目标?在这个方面取得突破?另外一个共性需求:创造型人才对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的追求很强烈,因此可以推论:文化事业发展乏力的城市,很难成为创新型城市,你给创新创业者再多的钱,也满足不了其文化需求。我们这个浦江创新论坛是将“科创中心的政策选择”和“文化论坛:创新文化塑造与科技传媒”分作两个题目讨论的,其实科创与文化实在是分不开的。不仅仅是创新文化关系到创新,即使是纯粹意义上的文化,音乐、戏曲、戏剧、美术、图书、影视、动漫、书法培训、创意写作等,也与科技创新密不可分,因为创新者离不开文化滋养,科学史表明,他们在文化休闲活动中也更易产生创造灵感。

多年前,我注意过国内外在创新型城市建设方面的不同关注点。国内的创新型城市建设,几乎都是只强调科技创新能力,而一些发达国家的创新型城市建设(也许不用这个说法)却十分注意城市的文化设施的发展。没有优质的文化生活,就难以吸引和长期稳住人才,那么,建设科创中心就成了空话。上海的文化事业本来已经很发达,希望今后要更注重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投资,使得科技创新与文化发展真的形成良性互动的关系。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557-1084091.html

上一篇:[转载]"蒋"述日本:日本大妈与“中国大妈”究竟有什么不同?
下一篇:2017年中信所-科睿唯安科学计量学联合实验室开放基金申请指南
收藏 IP: 1.202.65.*| 热度|

5 信忠保 李毅伟 杨金波 刘钢 李泳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13: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