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得“木鱼”这个名字,最早源于千禧年之后申请QQ帐号,需要取个昵称,遂信手获得。当时,也未多想,就觉得“木”取“李”字的上半部分,“鱼”通“瑜”,音同。不曾想,这个名字竟然不知不觉间陪伴我已15年。随着岁月的磨砺、见识的开阔以及对生活的感悟,竟然越发喜欢这个名字——木鱼!
最近在家调养身体、休息、修心、学习,也开始慢慢放下脚步去梳理过往的情绪和成长。
不觉间,
懂而止,
止而定,
定而静,
静而思,
思而悟,
悟而舍,
舍而得,
平安、喜乐!
刚刚过了七夕情人节,回首大学时代,却恍如昨日。
时光匆匆,无限感慨,苍白的文字都无法诉说,佛曰“不语”,默然于心的品味,更加适合这种心境。
打开百度,仔细了解了一下“木鱼”的由来,却发现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
引自: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2/119653.html
木鱼的传说
木鱼始于什么时候,它为什么要采取这样的形制,它的意义是什么?对于这些问题,在佛教中有着各种不同的说法。
在佛经中,有一个著名的“鱼腹儿”的故事,说的是:在印度的一个婆罗门家族里,有个孩子叫做薄拘罗,在他很小的时候,生母就去世了。他的后母非常刻薄,经常虐待他。有一次,后母趁他的父亲不在家,把他扔进了河里,被一条大鱼吞进了腹中。这条大鱼被一个渔夫捕捞了上来,拿到市场中去售卖。恰好薄拘罗的父亲买下了这条大鱼,拿回家中,准备烹煮。正要用刀剖鱼的时候,薄拘罗在鱼腹中唱言:“愿父安祥,勿令伤儿!”他的父亲赶紧轻轻割开鱼腹,把他救了出来。据说,薄拘罗后来历尽种种磨难,终于成为了释迦牟尼的弟子,享年一百六十岁,成为世界“长寿第一”。
这个故事传到中国以后,被演绎成了另一种版本。故事的情节基本一样,只不过说成是:唐代高僧玄奘大师从西域取经归来时,途经蜀地,遇一长者,到其家化斋。长者之子被后母陷害,扔进了河里,被一条大鱼吞食。恰好那天玄奘大师偏要吃鱼,长者只好出去买回了一条大鱼。在剖鱼的时候,从鱼腹中救出了自己的孩儿。玄奘大师说:“这正是此儿夙愿把持佛律中不杀戒的因果报应,所以虽被鱼吞,却得不死。”长者说:“那怎么样才能报答鱼恩呢?”玄奘大帅告诉说:“鱼为救孩而牺牲,应该用木雕成鱼形,悬于佛寺之中,每逢斋饭时敲击,以此可报大鱼之德。”据说,这就是中国佛寺中使用木鱼的由来。
在中国佛教中,关于木鱼的来源还有一个版本。《增修教苑清规·法器门》中记载,古时有一比丘,违背师训,毁坛戒法,所以死后不仅转生为鱼,而且在鱼背上还长了一棵树。海水中,波涛滚滚,鱼背上树摇不止,皮肉撕裂,鲜血涌流,这条鱼终日痛苦不堪。后来他的师父渡海时,他兴风作浪,并对师父说:“以前你不教导我,才使我得到了堕生为鱼的报应,所以我今天要报此怨。”帅父问他姓名,鱼答后,师傅恍然大悟,知道了此事的因果缘由,劝其忏悔,并为他设水陆追拔法会。后来师傅梦见此鱼,称依仗法会功德,已脱鱼身,嘱将鱼身上的树术供养僧众,以亲近三宝。师父醒后,果然在海边看见鱼尸上的树木,随即将其刻成鱼形,悬挂于寺院之中,按时敲击以警示众人。
这些传说都很有警示意义,不过木鱼的真实意义,还应依据《百丈清规》中所说的那样:“相传云,鱼昼夜常醒,刻木像形击之,所以警昏惰也。”也就是说,佛教僧众在诵经时之所以要敲打木鱼,原因就是因为一切鱼类的眼睛都是终日睁着不闭的,所以出家人取此义以示精进,不敢稍有懈怠而已。
不管怎样,木鱼的产生,是佛教用来警示僧众勤习佛法,日夜诵经,消释懈惰,以觉悟成道的重要法器。
****************************************************************
自己从初中开始,这忙碌而坚定的二十年光景,似乎应验了木鱼的佛理,自己对生活,对工作,对亲人和朋友,都不曾懈惰过,对自己更是勤习生命之道。:)直到身体停摆,我仍然觉得是上天的眷顾,让我懂得体是基础,用是明体,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所以,我很感恩,也更加觉得一切的安排都是最好的安排!
在博客上随手涂鸦式的发表一些个人的观点和情思,就像多了一位善于倾听的老友。这个心路历程,让我慢慢爱上了科学网,爱上了这块自由思想的乐园,在这里每个人的情绪都会得到尊重,每个人的感受,总是会有若干无名知音来欣赏。
所以,在博文里,我开辟了这个“一只木鱼”的专题,希望能把自己对生活、对生命的随手感悟、各种千千心结、各种成长反观的文字,涂鸦在这里,与各位分享,也感谢所有愿意读的朋友,欢迎各抒己见。Have a nice day,everyboy!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李晓瑜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381219-995787.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