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新铁
对每次震后的临震异常的统计收集问题到了立项的关口了
2022-6-14 13:40
阅读:1044

 地震频乃,是否有人能牵头写个建议,每次6级以上地震,除了收集灾情以外,也收集一下临震前的异常情况。

     这方面值得收集的资料是很多的,包括地磁,地理位置,倾角,地应力,地电,地声,地引力,地光,地气,水位,水氡气,太阳黑子,耀斑,磁场,地球电离层状况,以及骡马猪狗猫蛇鼠鸡鸭鱼鸟类甚至植物都有的生物反常。甚至一些和太阳磁场扰动有关的天文物理因素也可以收集对比,然我们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天文爱好者队伍,以及退休爱好者。而从事这方面的人又非常少,可以说是稀少的和早上的星星一样。那为什么不调动这些业余研究者的积极性呢?

    很多临震前的异常状态。我们很多人都亲身经历过,而且熟悉,如果把他数值化,做出一个统计来,就是不能发出精确到24小时的预报,也对灾害长期的防范应对会有好处。

    临震异常的收集是一项工作量非常大,而且数据门类和数量及分析也非常巨大的任务,不仅需要专业人员,而且需要很多不起眼的并且处在边沿的人物和组织参与,也许多年并不一定得到回报。很多地震都有一些前兆现象,但表现方式经常又不一样。“这次是这种现象,下次是另一种现象,另一场地震又是一种现象”,地震预测难就难在这里。只有数据多了,才能起到排除个别非地震因素,起到统计回归效果。

  如有人提出的云南大理一带“长波辐射宏观异常”。他们说这就是由于地表岩石挤压变形或地球放气等原因,地震发生前数日或者数月会存在温度场的宏观异常,温度场的宏观变化可通过遥感的手段,在长波辐射数值变化趋势上有所反映,这些资料就可以先收集起来,总得更多的资料进行完善对比。再比如中国地震局之前发射过一颗卫星叫“张衡一号”,这是一颗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它大约在距离地球500公里的地方,主要为了发现电离层。空间的电离层和地面的地震也有一个相互的作用,但是这个作用原理到现在还没完全弄清楚。有的说是声重力波造成的,有的说是电磁感应造成的。但地震之后,电离层确实是有扰动现象的,有时发生地震前也会发现电离层扰动。这些地震前后电离层扰动的情况。再如汶川地震当天,绵阳日报对老百姓反映大量蟾蜍集体出行,怀疑是地震前兆现象进行辟谣,但当天中午就发生地震了。专家:我也注意到汶川地震之前,类似四川江油出现大量蟾蜍上路的情况,其实也有一些争议,因此只有持之以恒对类似现象积累更大数据,才好判断,不能仅仅因为一次临震异常收集的样本少就贬低它的作用把它束之高阁,就这样某些人轻飘飘的一句美国人都说搞不了临震预报,自然为此努力,收集资料也没有用,这就使得我们已经损失了多少年极为珍贵的样本。

    花大量人工和物力收集临震异常,这件事情只有在我们国家能办到,要利用我们的制度优越性,这是第一个无可比拟的基础,另外我们还有一个党和毛主席培养出来的无私奉献的思想基础,所以恢复一些行之有效的临震异常搜集方法是可行的,比如这次新冠疫情,很多人自愿参加社区服务,举国一致使得中国在世界的抗疫情历史上去的最好成绩,抗震防震也是这样,需要举国人民群众的兴趣和参与,不一定短时间会出现什么奇迹,但是长期收集这些资料,从物理机制和相关性分析出发加上人工智能的分析会非常有用处。这也是科学普及的一个好现场。第三个基础是我国的网络通讯能力,现代的网络和云服务也为我们提供了这样的网络和云服务条件。

  然而,蛇无头而不行鸟无翅而不飞,缺的是立项,缺的是领头的,缺的是组织的重视。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杨新铁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354893-1342952.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2
推荐人: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5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