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概率,频率,大数定理及我们对“九章”数据的质疑
李维纲
众所周知——
概率,是刻画我们衡量各种事件“大概”、“可能”出现之程度的一个数学量。概率,来源于理论计算。例如,投一枚硬币,假定两面呈现的可能性相等,符合“等可能概型”这个理论前提,那么,可以计算得到,连投10次,“正面”出现1次到出现10次的概率。
如果张三不信,连投了10次,称作进行了10次随机试验,每次记录到的随机试验结果,称作一个样本,10次随机试验,总共可以得到10个样本。如此,张三根据随机试验得到的结果为“正面”事件的样本数和总样本数之比,称作
(特定)事件的频率
=(特定)事件样本数/(随机试验)总样本数
如果张三根据所做的10次随机试验,恰好“瞎猫碰到了死耗子”,10次全是“正面”,得到的“正面”这一特定事件发生的频率值为1,这也并非是不可能的,只是按照理论计算,这种情况出现的概率很低(仅为1/2^10,即,1/1024)而已。可见,随机试验得到的频率值,并不一定等于理论计算得到的概率值,只有当随机试验得到的总样本数足够大时,频率值才近似等于概率值,这被称作“大数定理”。
如果张三要根据随机试验,“实验验证”上述理论计算得到的概率值1/1024,(因为,频率计算公式中,分子能够取的最小非零自然数是1)需要张三至少必须要做1024次投硬币实验,才有可能得到一个小到1/1024水平的非零的频率值。
如果张三要根据随机试验,“实验验证”理论计算得到的小到1/10^17以下的概率值,当然,需要张三至少必须要做10^17次随机实验,使总样本数至少有10^17个之多!
以九章论文公开的随机试验速率为250000次/秒,200秒共进行了5000万次玻色取样计算,400秒可以取样10^8个,完成10^17次取样,至少需要九章全速运行11000年。
因此,我们强烈质疑九章论文的附图3H中,赫然标注来自“实验”、低于10^-17的频率值究竟是怎么来的?
此外,九章大肆宣扬的76光子符合事件,在5000万个总样本中,仅出现了一次,由此宣扬九章实现了“量子优越性”,好比有人出门看到有一只野兔撞死在大树下了,由此得出“守株待兔有优越性”的推理,区别究竟在哪里呢?
如果九章在随机试验中,碰巧得到了一次100光子符合事件(虽然概率比76光子符合事件的概率更低,但该概率并不是零,也是有可能出现的),九章的文宣是不是要再加码,改称实现了100比特的光量子计算原型机呢?同一个九章,仅仅由于一个偶然事件,一下子就可跳跃升级宣传为100比特光量子计算原型机,这是否显得有点滑稽呢?
从九章论文所附图3H中,我们既可以看到由超算计算得到的理论概率曲线值,得到这些理论计算数据的时间显然并没有花费超算上万年的机时,但得到图上标注的某些事件低于10^-17的“频率值”,至少需要九章全速运行上万年——有力地证明了超算计算得到特定分布概率的速度,比九章随机试验得到相应频率值(不符合大数定理要求,还不一定正确、不一定等于概率值)的速度快得多——为什么九章团队得出的结论恰恰相反,九章比超算快100万亿倍呢?
但愿我们的质疑错了,欢迎九章团队批评砥砺、增信释疑。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5 21: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