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fedhw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fedhw 能闲世人之所忙者,方能忙世人之所闲。

博文

高层建筑电缆井火灾防控2

已有 1392 次阅读 2023-5-10 22:05 |个人分类:火灾案例分析|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最近发生了两起高层建筑火灾,都与电气火灾有关,一起发生在电缆竖井内,另一起初步判断为管道井电表箱,由此造成了相当数量的人员伤亡。

相比于低层建筑,高层建筑内部的各种竖井要长得多,电缆相应更长,根数也更多,因此可燃物数量也就多,一旦被引燃,很容易产生大量的烟气;虽然电缆井相对封闭,燃烧并不会立即蔓延至周边设施,但电缆井大都处于整个建筑内部相对核心的位置,烟气只能从中心向周围扩散,容易波及到几乎所有的居民;电缆井火灾肇始于一个相对隐蔽的空间,难以及早被发现,再加上高层救援过程中面临更大的难度与变数,自然需要耗费更多时间,一旦被困人员自我应急处置不当,大量浓烈的烟雾就很容易造成伤亡。

在此建议采用自动灭火条(塑料袋+沙子)对竖井内的电缆提前进行逐层填充封堵,关键时候必定能派上大用场,首先参考下图:  

     晒香肠2.png

将香肠的肠衣更换为塑料袋,将内部填充的五花肉更换为沙子,每隔一段长度再打上一个结(参照香肠)便于弯曲,每一段沙子不必填充太满,将许多根这样的灭火条缠绕布置在电缆竖井的横断面,填充电缆之间的间隙,从上到下,每隔一两米设置这么一层,一种简易的自动灭火系统则初具雏形。

无论在垂直敷设电缆的哪一个部位起火,或是井内的电表箱起火,其上部的塑料膜被烧穿,沙子随即簌簌落下,附着在已经熔融甚至碳化的电缆表面,覆盖吸热的同时自动扑灭火焰,即便第一层未能完全起作用,当残余的火焰继续向上“攀爬”,还会遇到第二层、第三层沙子……

    强电井.jpeg

大概率的情况下,初期小火能够被第一层沙子自动扑灭,最不济的情况下,在沙袋的梯次阻击下(防御兼具进攻),火势固有的发展节奏被完全迟滞,不仅燃烧速度变慢,降低烟雾生成的速率,而且规模也更小,这就明显减少了发烟总量,有效削弱了火灾对人的伤害能力。再反过来看,火灾在如此“困难”的环境条件下蔓延,也就为火情预警、信息传递、人员疏散及后续救援赢得了更多的宝贵时间,故此类火灾中人员的伤亡概率将会明显降低。

                             自动灭火原理.png

传统的封堵手段其作用非常有限:

1.烟气的弥漫可谓无孔不入,而所有的可燃物在高温烘烤之后会产生各种形变甚至垮塌,燃烧过后的残渣不断掉落,由此形成多处孔洞或间隙,堵料等失去原有的结构支撑也会自然塌陷,原本看似固若金汤的封堵层在火灾强大的破坏力面前根本阻止不了烟气的四处弥散,结合以往诸多的事实案例,这一过程完全可以想见。

2.无论在固定封堵上如何下功夫,燃烧仍在继续,大量高温、有毒有害烟气持续产生的问题依然得不到有效解决,这就好比治理洪水,采用“堵”肯定不是根本手段,还是要从根源之处想办法。

3.各种有机或无机堵料,虽然本身极其难燃,但在高温的长时间炙烤下,还是有可能释放出一定的有毒有害气体,防火涂料之类的材质亦是如此。

      棒棒冰.jpg

自动灭火条成本极其低廉、原理显而易见、安装非常简便、效果可供检验,有条件的小区完全可以由业主委员会或物业牵头完成这一自动灭火系统的安装,为高层建筑的居民提供一道强有力的安全保障。只需有厂家生产出大量的塑料袋,其余工序可由居民志愿者在本小区电工的安全监护下完成:装填沙子、打结、搬运、缠绕、绑扎、查漏补缺,技术性要求很低,施工周期不疾不徐,使这一简易防火措施逐渐普及开来。

大量的高层建筑以及用电设施已使用多年,无论是施工遗留还是运行老化所导致的缺陷隐患普遍存在,若不能提前采取主动应急手段,事故仍将层出不穷,唯有快速、及时、高效、可靠、安全灭火才是所有消防手段中的核心

最后再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当普通民众在猝不及防的情况下遭遇火灾,当楼下大量的浓烟向自己涌来,当看不到火势有明显减弱的趋势之下,当生命安全可能受到威胁之时,当身处火场却得不到任何信息的情况下,慌乱中四处求生也实属人之本能,先不论向下逃生是否正确明智,最起码这种胡乱抉择的行为现象一时恐难以靠逃生手册之类的东西来指导约束。

    两天两起!8死20伤!山西一地两小区发生火灾!

   电气火灾预防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旺旺碎冰冰升级啦!变身旺旺“胖冰冰”

    高层建筑电缆井火灾防控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350551-1387521.html

上一篇:火灾应急怎么搞?
下一篇:自动灭火系统到底怎样?
收藏 IP: 202.98.99.*| 热度|

1 宁利中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4 00: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