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fedhw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fedhw 能闲世人之所忙者,方能忙世人之所闲。

博文

自动灭火&守株待兔

已有 2769 次阅读 2020-12-15 17:18 |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自动灭火原本是个不错的想法,第一,可以解决在发现火情延时的情况下,由现场的自动装置先行启动释放灭火剂灭火;第二,可以预备足量灭火剂,以免临时输送而耽搁时间。然而当这一手段真正用起来,又会发现问题似乎没那么简单,在此借用守株待兔这一成语予以阐释。

株(桩子):自动灭火系统      兔:火灾

1.桩子少了不行,多了也不行

桩子少了,兔子撞上的几率小,几乎逮不着兔子;桩子设得太多,银子受不了,具体桩子的密度该怎样划定,哪些地方该设桩子,其实谁也说不清,因为没人能预见哪里会出现兔子,所以大都是瞎蒙,能拣一只算一只。

2.桩子需要派人守

虽然兔子有可能自己撞上桩子,可还是不放心,如果没撞晕跑了怎么办?到底是兔子还是别的什么东西撞过来最终也需要人来确认,所以每个桩子都得派人守,甚至一个还不够,那么,桩子越多,需要加派的人手也就越多。

3.桩子需要定期修缮

时间长了,桩子可能会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被虫蛀或日晒雨淋造成腐烂等等,一旦兔子来了,便如入无桩之境,所以还得定期全面维修,以确保桩子足够坚固可靠,但修缮期间仍同虚设。

4.兔子总也不来

兔子主动上门的几率很小,专门负责看守的人无所事事,时间一久,总想四处去遛遛,毕竟一个大活人总不能被一根桩子从早到晚拴得死死的,然而往往在这个节骨眼儿上,兔子忽然来了,于是又等于白忙活一场。

5.桩子引来不速之客

虽然设桩子的本意只为捕捉兔子,但是免不了会有一些其它的客人前来造访,如老鼠昆虫等,这样的情况多了之后,会让守桩人产生一丝麻痹与倦怠,有时真的兔子来了也会傻傻分不清,从而判断失误。

6.桩子的副作用

好好的一块地,本来没啥事儿,突如其来设了一些桩子,走路不方便不说,碰见一些粗心大意的,搞不好就容易绊倒在这里,严重的甚至丢了命,当然这只是极个别现象,少许不便、谨慎小心倒是真的。

7.兔子的快速繁殖能力

本意只是想轻松捞几只兔子,可有些兔子撞上来不仅没死,反而在附近繁殖起来,把庄稼弄得一塌糊涂,左冲右突,搞得守桩人手忙脚乱,很多时候不得不靠有经验的猎人出面,兔子才能被抓得干净。

8.桩子的总体效果不理想

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实践,真正能够让桩子给撞死的兔子捡不到几只,部分兔子撞了桩子也还可以到处跑,见不到太大效果,于是,桩子的作用渐渐被忽略,依旧能用的桩子数量慢慢变少,逮着兔子的希望变得更为渺茫。

   如此看来,守株待兔还真不是办法,兔子自己会跑,大都不会按照埋桩者的思路来,要想多逮兔子,防止兔子乱窜,没准儿还得想想有什么更好的办法。

   即便是多年以后,涉及防火灭火的诸多手段选项,人们也从未停止过关于投入、回报、可靠及风险之间的反复权衡,正如人类当年的觅食过程。

延伸阅读:摘自贾雷德·戴蒙德《枪炮、病菌与钢铁》P98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有这么一个早期的农民,他在早晨醒来时自问:我今天是不是应该用锄头给我的菜园子除草(预计从现在起几个月后可以出产出许多蔬菜), 或是去摸点虾或蟹什么的(预计今天就可以吃到一点河鲜), 或是去捕猎鹿(今天可能会得到许多肉,但更可能什么都得不到)? 觅食的人和觅食的动物一样,都在不断地按优先顺序来作出分配劳力的决定,哪怕是无意识地也是一样。他们首先集中注意力于最喜欢的食物,或者能够产生最高报偿的食物。如果这些食物无法得到,他们就转向不太喜欢的食物。
  在作出这些决定时要考虑许多问题。人们寻找食物是为了充饥果腹。他们也渴望得到一些特别的食物,如富有蛋白质的食物、脂肪、盐、甜水果以及只要吃起来味道好的食物。如果所有其他情况都相同,人们就用一种以最少的时间、最小的努力和最大的把握产生最大的回报的方法去寻找食物,从而追求在卡路里、蛋白质或其他特别的食物品种方面得到最大限度的回报。同时,他们也追求最小限度的风险:同按平均时间计算回报率很高但也很可能饿死的一种变化不定的生活方式相比,适中的然而可靠的回报显得更为可取。差不多11000年前最早的菜园的一个可想而知的作用是,万一在野生食物供应短缺时提供一个作为预防的食物储备地。

            守株待兔6.jpeg

  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出自《韩非子•五蠹》

  自动灭火设计中的“麻烦”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350551-1262607.html

上一篇:自动灭火系统应用的局限性
下一篇:从火灾预防谈起
收藏 IP: 171.223.92.*| 热度|

3 尤明庆 宁利中 钟定胜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09: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