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fedhw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fedhw 能闲世人之所忙者,方能忙世人之所闲。

博文

灭火器为什么经常“用不上”?

已有 2990 次阅读 2017-8-3 20:13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分散, 剥离, 固定, 动静之间

英国人乔治・威廉・曼比,最卓越的首创性的贡献是他发明了手提式压缩气体灭火器,这种灭火器是一个长两英寸,直径八英寸,容量为四加仑升的铜制圆筒,和今天的灭火器基本上相同。他把灭火器放在他专门设计的特制手推车里,他希望,配备这种灭火器的巡逻队,在起火地点立刻扑灭初起的小火,从而减少爆发重大火灾的次数。

  作为灭火器的有效性,毋容置疑,然而现实的火灾往往是这样的:初期火灾并不是立即就能被发现,等到发现时,能够就近找来的灭火器数量有限,当第一波“攻击”未能奏效,势必要再花时间从更远处找来第二批灭火器,而在这些寻找和运输的过程中,多折腾几回,火灾很可能又已经发展到超过第二批灭火器的“控制能力”,所以局面很容易出现失控。

  因此,题目所述“用不上”并非否认灭火器的有效性,而是指由于发现时间的延迟以及灭火器的实际分布密度所限,导致第一时间不一定能筹集到足够数量的灭火器,难以一气呵成,错失灭火最佳时机,导致火势失控。

  再来看看灭火器发明者的初衷:“配备这种灭火器的巡逻队,在起火地点立刻扑灭初起的小火,从而减少爆发重大火灾的次数。”

  也就是说,灭火器最初是为具有“机动”性质的灭火巡逻队设计的,它只有在“流动”的过程才能综合发挥出功效,可是,当灭火器后来作为一种位置“固定”的灭火设施长期存放于某一点,供非专业人员使用,问题就出来了:

1.长年没有机会用到,大量灭火器的定期维护更换就成为“鸡肋”,直接涉及到成本问题,这就不像放在巡逻队的手推车里,很快就会被用掉,然后再换上一批新的,所以闲置多年的灭火器可能在紧急关头却被发现已失效,时间一长,甚至无处寻觅。

2.在固定的地点预备灭火器,而实际这些“点”是个无限的概念,出于成本考虑,只能无形中拉大“分布密度”,密度一旦变得“稀疏”,就意味着临时“补充”或“支援”的速度相应放缓,直接影响灭火效率,“有”等于“无”。

3.专职巡逻队“熟能生巧”,无论在灭火器使用、灭火技巧、火场经验以及面对火灾的勇气和体能上,都明显强于一般人,只要数量足够,管辖区域不太大,建筑结构相对简单,灭火效果自然显著,而这样的结果,其实并不完全是灭火器本身的“功劳”。

灭火需要第一时间的“集群”作战,集中一定数量的灭火器,在持续的“运动”过程中自然可以一直保持并随时发挥出较强的灭火控火能力,可一旦位置被“固定”下来,数量被“分散”开来,与专职队伍“剥离”开来,就无形中丧失了原有的“活力”以及最为关键的“效率”。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当灭火器一旦从“流动”的变为“固定”的,从身经百战的巡逻队手里交到一般人手中,从“抱团作战”转为“各自为战”,加之火灾随建筑结构也在不断地“演化”之中,它的实际功效发挥就逐渐开始“打折”,根源就在这里,长期处于静止状态的“物”,再加上思想状态长期处于放松的“人”,这二者的组合并不能真正适应现代火灾的蔓延速度,与初期火灾“抢时间”的能力极其有限,更多的结局都是错失良机,指望救援。价格亲民、操作简便的灭火器总体表现尚且如此,更不用说其它以灭火器使用方式为“蓝本”设计的,单体价格更高的灭火器具了。

  “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篱笆三个桩”,灭火又何尝不是如此?就算帮忙还得跑快点,来晚了即使再多也“用不上”,甚至可以由此断言:如果不能从根本上处理好灭火流程中的各种“动静”关系,不能让“以静制动”的灭火体系各方面都趋于完美,灭火效果将永远只能停留于一厢情愿。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350551-1069401.html

上一篇:共享单车与“共享”灭火设施
下一篇:自动灭火设计中的“麻烦”
收藏 IP: 222.209.68.*| 热度|

7 李颖业 史晓雷 徐令予 宁利中 魏焱明 杨学祥 dulizhi95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0 09: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