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眼新问题
——佛学与科学论眼睛
都世民
摘要:本文主要讨论佛学和科学对眼睛的论述。讨论眼科学的源头和传统观点及存在的问题。与此同时概述研究眼睛的新趋势。对比佛学和科学对眼睛的论述,可以发现其间的内在联系。
关键词:眼睛,佛学,科学,人眼新问题。
一、引言
几千年来,人类一直在探索自已的眼睛,人类对人眼也有神话传说,例如千里眼、神眼之说。让人不解的是,如今人眼仍然用照相机机理解读,照相机已发展了几代,人眼没有明显进化。另外越来越多的人戴上眼镜,过去未从见过幼儿戴眼镜,现在中小学生戴眼镜的人数相当多。近视眼已成为联合国关注的全球第三流行疾病。这种非传染性疾病就如同有“传染”一样,人数不断增加,却不能根治。原因何在?
二、人眼解读的传统观点及存在的问题
人眼解读的传统观点,主要包括人眼构造及其运行机理。首先是光进入人眼而视物。光进入人眼通过屈光系统,并开始工作。屈光系统的组成看成双凸透镜聚焦的方式,是基于几何光学概念。由此解读人眼工作机理,将人眼看成是照相机。
人眼是照相机的说法要点:瞳孔好像照相机的光圈。晶状体好像照相机的全自动变焦镜头,位于瞳孔虹膜后面,呈双凸透镜。正常人既能看近,又能看远,全依赖于晶状体的调节。视网膜好像照相机的胶卷,起感光功能。感光最敏锐的那部分,称为黄斑。虽然视网膜很薄,结构却很复杂,分为 10 层,感光的细胞主要是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视锥细胞主要负责明亮视觉和色觉,视杆细胞主要负责阴暗视觉。脉络膜 - 是照相机的暗箱。主要由血管组成。物像是在视网膜上形成的,而视觉是在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产生的。用这种对号入座的方式,来解读人眼的工作机理。
这种传统说法存在的问题是:
〔1〕成像是倒像;
〔2〕人的眼睛可以看见万种颜色,照相机不行;
〔3〕人的眼睛可以扫视、跟踪、定位、分辨和识别。照相机没有这些功能;
〔4〕显微镜技术将视网膜微观细胞分子化,而人的眼球是宏观,视网膜是微观层面,细胞网络的连接是离子通道,眼球与视网膜之间有一毫米的间距,不可能通过离子,也就是说这种解释不能成立;
〔5〕照相机的原理是基于几何光学和数字技术,与生物医学概念不同。也不在同一层面。相互不匹配;
〔6〕人的眼睛有眼泪,眼泪中有情感,照相机没有;
〔7〕宏观与微观统一问题,涉及到大、小宇宙,涉及到眼睛里面的宏观与微观统一,光是波还是粒子?宏观与微观到底是什么关系?
〔8)人眼屈光系统不是双凸透镜聚焦,而是球形变折射率透镜的聚焦方式......
三、佛学论眼的五种功能
1)《金刚经》全文有相字 83 个,组合词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住相、非相、诸相、法相、一切相、一合相等。经文阐述了“相由心生”;“心不住相”。
2)《金刚经》第十四品:“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即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这里法是法相。
3)《金刚经》第十八品:“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这里讲眼有五种功能。其余都是以六感官,眼、耳、鼻、舌、身、意并论。眼离不开心。中外古人对眼的探索是不同的。西方国家将感官与脑和神经关联。
4)《无量寿经》:“肉眼清澈,靡不分了”、“天眼通达,无量无限”、“佛眼具足,觉了法性”;
5)《大智度论》33 卷,"肉眼能清晰照见近处景物,远处则否;在照见眼前景物时,无法照见背后者;能照见外在者,无法照见内在者;白昼时能照见诸物,黑夜中却无法看到。"
6)《华严经》云:"肉眼见一切色故,天眼见一切众生心故,慧眼见一切众生诸根境界故,法眼见一切法如实相故,佛眼见如来十力。"
7)《法华文句》卷四下云,"佛眼圆通,举胜兼劣;又四眼(指上文中的肉眼、天眼、慧眼、法眼)入佛眼,皆名佛眼。"照相不见无为法。"
8)《楞严经》上有四句话:“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前者是肉眼所见的“相”,即现象。后者的见则不同,是能见之见,有“联想”之见,明心见性之见,是一种境界之见。
9)禅宗六祖惠能于黄梅得法后,至广州法性寺,值印宗法师讲《涅槃经》,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佛曰: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间万物皆是化相,心不动,万物皆不动,心不变,万物皆不变。佛家说的“相由心生”,应归源于“维识宗”。
历代名家对人眼的五种功能的解释不完全相同。近些年来,对第三只眼、天眼议论逐渐增多,这又关系到大脑中的松果体的研究,他们之间有一定的联系。
四、科学论眼的几个基础问题
1)在教科书上却找不到西医眼科学起源,其实这是一个漫长、曲折、复杂的过程。人类研究眼,到底从哪些方面着手去探索?東西方古人在探索中有什么差异?
2)光学与眼 & 粒子与波:笛卡儿先创立了解析几何学。他对人眼的光学分析,解释了视力失常的原因是晶状体变形,设计了矫正视力的透镜。牛顿曾对人眼提出三个问题,涉及光、热、视网膜、神经纤维、颜色、视觉等。当年牛顿认为光是粒子不是波。他与惠更斯观点不同。后来英国科学家 Thomas Young 发表了“光和色的理论”,并提出:光在视网膜的敏感点不可能有无穷的光粒子,每一种光粒子会在视网膜上产生相应的同步振荡。麦克斯韦创立的电磁理论,确立光是电磁波,并对颜色进行研宄,发表了鱼眼的研究论文。应当指出,有光和眼睛也不一定能看见所有的物体。光究竟是波还是粒子?这是有争议的!
3)解剖学: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首创人体解剖,这对眼科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维萨里被称作近代解剖学奠基人。亚里土多德和斯多亚发现了神经系统的解剖学。盖仑认为神经把心灵普纽玛输送到肌肉,从而引起运动。解剖学是揭示人眼结构的基础。毕达戈拉派的阿尔克迈翁特别重视解剖。他在解剖中发现了视觉神经,他还认识到思维的器官是脑。笛卡尔的《方法论》一书曾展示眼睛的解剖图。
4)透镜和显微镜与屈光系统:透镜或显微镜是研究光学的产物。也是研究人眼的屈光系统的基础。研究人眼也离不开透镜或显微镜,只有借助这些工具,才能发现细胞及其细胞的连接。笛卡儿就一直关注着透镜的研究。意大利生物学家马尔皮基用生物显微镜检查内脏构造。雷文·虎克是第一个发现细胞的人。亚里士多德认为感官得到的信息(知识)是首位的,超过理智思考所能提供的信息。这是对研究感官具有的重大意义作了充分肯定。
5)细胞学与显微技术 & 视网膜、神经、视觉:笛卡尔曾经绘制了视网膜上的神经细胞(后来称为视杆细胞)。有人认为首先发现细胞的人是雷文·虎克。细胞学是德国施莱登及施旺共同发展了现代生物学《细胞学理论》。开普勒研究过人的视觉。
6)视距与色感:开普勒认为人看见物体是因为物体所发出的光,通过眼睛的水晶体投射在视网膜上,阐明了近视和远视的成因。英国科学家胡克提出:光照到视网膜的角度不同会导致不同的颜色。而 Thomas Young 被很多人认为是首先,提出色觉三基色。对此有争议。牛顿提出人如何感知颜色的想法:光振荡以不同比例作用于视神经,传入大脑而导致人对颜色的感觉不同。不难看出,有关眼睛的研究,是诸多科学家从不同的视觉探索汇聚而成。
集五、研究人眼新问题
为什么几千年来,人类一直不停地探索,至今几百万盲人不能重见光明,近视眼越来越多?到底该不该重新审视人眼?如何重新审视人眼?
1)人眼屈光系统不是双凸透镜聚焦,而是球形变折射率透镜的聚焦方式。微小光学专家在他们专著"微小光学与微透镜阵列"中明确指出:认为人的眼球是水晶体,是变折射率球形透镜。天线专家认为,球形变折射率介质透镜可以构成宽角扫描天线。
2)电磁学相关学科研究麦克斯韦提出的鱼眼是变折射率球形透镜,正在开发这种透镜。
3)研究者发现,“暗光鱼”拥有独特视觉系统。“暗光鱼”具有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二者结合的新的视细胞,研究人员将其命名为“杆状视锥细胞”。
4)基因治疗试图让盲人复明:莱伯氏先天性黑朦 2 型是由 RPE65 基因突变引起的。而Luxturna 的基本治疗原理,就是通过 AAV 病毒载体,把正常的 RPE65 基因递送到视网膜细胞。另外,目前学者们都认为,近视属于多基因遗传,即病人有多个致病基因。
5)近视眼成因:有一种说法,即户外时长理论,还有遗传论。阳光可以保护儿童的眼睛,防止出现近视。研究人员用化学方法发现,向近视小鸡的眼睛注射阻断多巴胺活性的药物(螺环哌啶酮 ),会减低光的保护作用。在光的刺激下眼睛能够释放多巴胺,这说明是多巴胺导致了光照具有抑制近视的作用。
6)电极介入人眼和大脑,试图让盲人复明。美国专家马斯克要用 1000 多个的电极植入大脑中,他要用这种方法让盲人复明。欧盟的脑计划,4 年后也要让盲人复明。中科院下属深圳一个研究所也要用人工电极的方法,让盲人复明。笔者认为这种方法希望渺茫。
7)大脑中的松果体的研究,成为研究热点。这涉及到松果体的本身,以及它的分泌物退黑激素、脑脊液、脑砂等相关问题,多学科共同研究,已经证明松果体本身不见光,但是受光的调控,并且提出“无眼视力”新概念。
8)人眼的眼泪的研究缺失,他涉及眼球与视网膜之间的研究盲区,还涉及人的情感、眼球的转动诸多问题。(http://z.bianke.cnki.net/collection/2035310)
9)黑视素是光天线的新说法。神经学家发现大约有百分之一的视网膜上的神经结细胞中有一种叫“黑视素”的物质。发现这种黑视素能吸收光,并和神经细胞进行视觉信息交流。研究人员想通过盲人眼睛里的其他细胞植入黑视素基因,从而令其重获光明。
10)人工变焦治疗近视眼。研究人员开发出一批自动隐形眼镜,实现变焦。这是通过眼外肌驱使眼球转动以及人工晶体变焦实现。实际上这种方法不可能治愈近视眼。
11)利用太赫兹频段电磁波研究细胞、分子层.
12)太赫兹频段用于生物学,可用分子作基本研究单元,这比细胞更深一层,生物体与光波的共振,在微观层面应该是基于分子键的振动,要引入偶极矩概念,来观测分子间相互作用,这些观测与细胞层面的解释怎么整合?
13)寻找人体内电磁波通道逐渐受重视;2017 年,美国国防部的报告明确指出,要开展寻找电磁波通道的课题。
14)央视播放挑战不可能节目,展示超常视力,新媒体介入科研。曾经报道,盲人陈燕能够分辨面前的人和物。蒙古一对老夫妻可以看清 1000m 外的物体,两位年轻人可以看清无人机上的方块字,在 600 多米远。
15)人类天生会“用眼”,有遗传性的研究。研究发现,在人类成长初期只能“用眼观察”来收集信息,这种能力居然是可遗传的。这是研究人员首次直接追踪的人类遗传影响。
16)关于微观与宏观的关系问题,国内外均有研究,研究人员从不同的视角进行讨论,例如,同步科学、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其实宏观与微观没有绝对的界限,这是相对的,大小宇宙是宏观与微观,眼球与视网膜也是,他们是怎么同步的?他们该怎么统一?
综上所述,对人眼的研究,已经从多方面展开,这里只列举了部分,希望业内外专家关注。
(注:這篇文章发表在”第五届全国自然国学学术研讨会论文" 154专题篇",2021年)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都世民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339385-1330253.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