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真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周可真 苏州大学哲学教授

博文

略说瓷器——陶瓷文化笔记(二)

已有 6366 次阅读 2008-11-1 22:36 |个人分类:陶瓷与饮食文化|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陶瓷文化

 

与陶器相比,瓷器的出现则要晚得多。大约在公元前十六世纪的商代中期,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烧制白陶和印纹硬陶的实践中,在不断的改进原料选择与处理,以及提高烧成温度和器表施釉的基础上,创制出了原始青瓷器。

 

春秋战国时期,原始瓷器的发展达到鼎盛。其烧制和使用的数量,约占同期陶瓷总数的一半。至东汉中晚期,终于完成了由原始瓷向瓷器的演变过程,出现了成熟的或严格意义上的瓷器。国语中的“瓷”字就是在此后不久的晋代出现的——首见于晋人吕忱的《字林》。

 

陶器和瓷器,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同类,但二者又各有其特殊的规定性。它们之间的区别,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点:第一,陶器的胎料为陶土,瓷器的胎料则为瓷土或瓷石;第二,陶胎的含铁量通常在3%以上,瓷胎的含铁量则一般在3%以下;第三,陶器的烧成温度一般在聂氏900度左右(原始陶器中特别粗松者仅聂氏900度左右;商周时代的印纹硬陶则达聂氏1100度左右),而瓷器则至少需要聂氏1200度左右的高温才能烧成;第四,陶器不施釉或仅施低温釉,瓷器则多施釉;第五,陶器因胎质粗松,断面吸水率高,瓷器则经高温焙烧,胎体坚固致密,敲之可发出清脆的金属之声,断面基本不吸水。

 

中国古瓷(包括原始瓷在内),最初都属于青釉系统。直到隋代,才打破青瓷一花独放的清冷局面,出现了较成熟的白瓷。进入唐代以后,逐渐形成了青瓷与白瓷并驾齐驱的格局。当时的瓷器,以北方的邢窑白瓷和南方的越窑青瓷最为著名,一白一青,遥相辉映,史称“南青北白”。古瓷发展至宋代,进入到一个高峰。当时的瓷窑,遍及南北各地,名窑迭出,品类繁多,除青、白两大瓷系外,黑釉、青白釉(即影青)和彩绘瓷纷然兴起。举世闻名的定、汝、官、哥、钧五大名窑,并存于其时;而耀州、磁州、景德镇、龙泉诸窑也各领风骚,烧制出风格特异的产品。

 

到了元代,古瓷的发展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上,除了磁州、龙泉、钧窑等继续生产传统产品外,景德镇则创制出了枢府卵白釉及举世闻名的元青花、釉里红,并烧制成功了蓝釉和红釉。此后,景德镇遂变而为全国的制瓷业中心——瓷都。明、清两代,这里所生产的瓷器均足以代表整个时代的水平。

 

就明代而言,景德镇的青花器乃是全国瓷器生产的主流;永、宣时的铜红釉及其他单色釉的炼制成功,则表明了当时制瓷工匠的高度的技术水平;而以成化斗彩为代表的彩瓷,更是我国制瓷史上的空前杰作。

 

及至清代的康、雍、乾三朝,制瓷工艺又有新的提高,达到了历史的最高水平。这一时期的典型产品,如康熙的青花,则色彩鲜艳而纯净;五彩则彩色多样且明亮透彻,均胜过明代的同类产品。此时的斗彩的品种也较明时为多。明代中叶一度衰落的铜釉和釉里红,在康、雍时均得到恢复,并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这时期,诸如黄、蓝、绿、矾红等等单色釉品种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尤其是雍正时的青釉的烧制工艺,可以说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此外,还创制出了许多新的彩釉和单色釉品种,如粉彩、珐琅彩、釉下三彩、黑彩和乌金釉、天蓝釉、珊瑚红、松绿釉以及采用黄金作为着色剂的胭脂红等。至于乾隆,则发展出了很多的特种制瓷工艺,当时仿古、仿其它工艺和仿外国瓷的制品都极为精致突出。乾隆以后,古瓷的制作渐趋衰落,再无新的建树。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26-45088.html

上一篇:不在欲火中永生,就在欲火中灿烂——读张厚刚先生博文有感
下一篇:清道光以来中国学术重实用轻实证的思维传统
收藏 IP: .*| 热度|

1 郑融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5 11: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