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社会各界对我国大学教育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本科教育上,尤其关注招生管理环节和教育质量管理环节,为此,教育部先是重点整治了前几年本科招生中较为突出的所谓乱收费问题,进而针对本科教育质量呈逐年下滑之势态而组织了大学本科教育评估,应该说,这些行政举措都是收到了一定成效的,只是以行政管理办法来解决教育管理问题,毕竟是有些张冠李戴,无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更何况现行的行政管理其实缺乏科学性,多属于应急性的治标而非治本的“症状治疗”行为,如此非但不能根本地解决问题,还往往导致严重的顾此失彼现象,例如,在抓本科教育质量的同时,却忽视了研究生教育质量。这些年来我国大学教育的实际情况是,本科教育质量未有根本性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却在不断下滑,其突出的表现,就是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普遍呈王二小过年的现象,甚至论文造假现象也屡见不鲜,比这些现象更为深层次的问题则是,研究生教育中的基本社会关系——师生关系也日趋紧张,例如,有些研究生抱怨自己的导师把他们当“学术打工仔”来使唤,而有些导师则抱怨自己的研究生不肯吃苦或吊儿郎当,由此引发师生之间的一些矛盾冲突——发生在中山大学“伤心博士”与艾教授之间的事件就是这类矛盾冲突的一个典型事例,笔者所在学校也曾出现过某研究生在网上到处发贴揭其导师之短的事件。
尽管我国研究生教育中师生关系的紧张还远未发展到普遍恶化的程度,但已经发生的那些看似偶然的师生冲突现象,其深层原因仍值得深思,作为研究生教育的环境主体,大学更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去探究其因由,以便采取切实有效的办法来改善师生关系,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
导致我国研究生教育中师生关系日趋紧张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择其大者而言之,首先,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日益扩张并且迅猛扩张,这其实是国家出于缓解日益严重的本科毕业生就业难的压力的经济考虑而采取的一种策略性的政府行为,这种政府行为所导致的直接后果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急剧转化,面对这种急剧转化的局面,无论是研究生教育的管理者还是研究生导师和研究生都还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和思想准备,在这种情况下,研究生教育的管理者仍以“精英教育”管理办法来管理现实的“大众教育”,由此当然不可避免地要造成理论上所业已确定的研究生培养目标和培养标准的“精英性”与实际上所具有的研究生培养条件和培养手段的“大众性”之间的内在矛盾,这种内在矛盾的外显形式就是:
一方面,研究生教育管理者以不切实际的“精英标准”来评判“大众教育”,从而迫使事实上处于“大众教育”关系中的“大众之师”与“大众之生”不得不就范于他们无以达到的“精英之师”与“精英之生”的标准;
另一方面,事实上并非“精英之师”的“大众之师”却要求无法成其为“精英之生”的“大众之生”要成其为“精英之生”,而事实上并非“精英之生”的“大众之生”却要求无法成其为“精英之师”的“大众之师”要成其为“精英之师”。
这种矛盾本是属于不可调和的矛盾,但在现行高校管理体制下,其最高管理者(教育部)却要求大学必须调和其不可调和的矛盾,这就导致了无论是各个大学还是大学的研究生导师和研究生都各有其怨气,这种怨气或者表现为以弄虚作假来忽悠管理者的检查,或者表现为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发生直接冲突——上文所述之师生关系的紧张本质上就是属于这种直接冲突,即作为研究生教育中最基层的管理者的导师与作为最基层的被管理者的研究生之间的直接冲突。
其次,无论人们是否承认,多年来我国高校教育事实上都是被产业化了的,而在市场经济大背景下,这种产业化不可避免地要导致高校成为一种特殊市场,导致高校的教与学成为一种特殊的市场交换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师与生都是彼此从事商品交换的市民,只是其交换目的不同而已——教师的目的是为了换得工资和奖金以及与之密切联系的名誉、地位等,学生是为了换取升学资本或就业资本以及与之密切联系的文凭资质。故凡是校外市场上所可能发生的情况,在校内市场也都可能发生。近年来发生于研究生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某些冲突就具有“雇主”(导师)与“雇工”(研究生)之间冲突的性质。
再次,我国现行教育体制下,在教育部直接管辖和间接管辖的各个大学都实际缺乏办学自主权,这使大学管理丧失了其教育管理的独特性而在事实上变成了行政管理,而在现行集权行政管理体制下,大学管理实际成为贯彻执行上级指示的被动性行为。这种所谓的大学管理,其实是脱离各学校具体情况的不切实际的主观盲目的非科学管理。对大学的上级来说,他们通过对下级发文件、下指示来实现其管理目标的行政管理行为,不过是意味着他们在对大学进行“瞎指挥”;而对大学本身来说,他们通过接受和执行上级指示来实现其管理目标的行政管理行为,不过是意味着他们在上级的“瞎指挥”下“胡作乱为”。如此,在当今中国高校实际成为一种特殊市场的情况下,其市场乃是缺乏必要的科学管理的混乱市场,而现在高校中的师生关系就是处在这种混乱市场中的一种混乱关系,由此产生师生之间的种种冲突也就是势所必然,而完全不足为奇了。
据上分析,要改善研究生教育中的师生关系,除了要改革我国现行教育体制,并放弃使高校教育产业化的做法以外,最重要的是,应该正视我国研究生教育已然由“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的现实,要么通过大力压缩研究生招生规模来改变这个现实,使“大众教育”重新回归于“精英教育”,要么从这个现实出发,相应地实现研究生教育管理模式的转换,使长期以来所实行的“精英教育管理”转变为“大众教育管理”,为此必须重新制订与“大众教育管理”相适应的研究生培养目标与培养标准,进而依据新的培养目标与培养标准,采取新的培养方案和管理办法,使事实上已然成为“大众教育”的研究生教育既有其实,亦有其名,而且其名实相当。
孔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我国现行的研究生教育恰恰就存在着这样的问题:有“精英教育”之名而无“精英教育”之实,有“大众教育”之实而无“大众教育”之名,如此以“精英教育”之名,配“大众教育”之实,是极典型的“名不正”现象。以其名不正,故言不顺而事不成也。故正现行研究生教育之名,实为当务之急。
相关专题:建言《教育规划纲要》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周可真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26-226374.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