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anlichen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ianlichen

博文

【"前浪"看"后浪": 是什么影响了一代人的科研素质?】

已有 3515 次阅读 2020-6-30 21:31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过了“知天命”之年,一个人自然而然地会多些回忆往昔,总结人生。这些年来经常有机会与业内同行一起开会,吃饭,聊天。发现我们这一代人有许多共同的感想和看法。其中一个经常提及的话题 (或者说感慨),就是现在一代年轻人的科研素质和生活能力明显不如从前了。我一直在思索,到底是什么影响了一代人的素质?

有人说,是因为现在的学生学习不够用功,数理基础不够扎实。说的虽然可能是事实,但这种观点我不太苟同。有一点不假,我们那个年代,生活简单枯燥,除了学习,没有什么太多爱好。好学生更是一门心思在学习上。不过我们搞科研的心里也都清楚,在科研工作中真正使用的知识和技能与我们大学 (甚至是研究生) 期间课堂里所学到的,联系不是很多。更多的东西是我们在科研工作中,一路学习和积累的。

现在一代的年轻人可以说是幸运的,他们从小就有机会可以开始享受现代科技进步所带来的一切。电脑,手机和网络帮助他们开启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他们对世界认知的深度和广度,远远超越了我们那个年代。生活在这样一个全新的世界中,他们所接受的信息量是爆炸性的。他们的优势很明显,外语好,电脑强,兴趣广,对新事物学得快。但从另一个角度讲,他们的思维被太多的东西所左右,他们的兴趣爱好被太多的东西所牵引。导致了他们的思维和人格缺乏独立性和主动性。同时他们生活在一个物质极大丰富的年代,再加上多数为独生子女,一般都是衣食无缺;可以说许多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不需要为生活忧虑。自己不需要多少努力,就有足够多的东西和资讯可以来帮助他们满足学习以外的兴趣爱好。

我们那个年代几乎没有任何可以炫耀的。大多数家庭生活穷困,一辆自行车,一块手表,已经算是奢侈品了。即无电脑和手机,也无网络和游戏可以打发时光。我们的学生时代,除了学习和劳动,就只剩下在外的自由玩耍和梦想了。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又是幸运的一代。在那个年代,从小学到初中,对学习还不是很重视。每天除了去学校上学,回家完成有限的作业,剩下的时间都是在外面自由玩耍。那时候的家和现在的功能是不一样的,家里的地方很小 (多数都是一大家人住在一间或最多两间房里),除了吃饭和睡觉,其他时间在家里是没有地方呆的。

那个时候从来没有听过买玩具一说,所有玩的东西都是我们自己动手做的。从陀螺,弹弓,风筝,到鸟夹子,鸟笼子,和滑冰车,自己已经记不得做过和玩过多少种玩具了。自己小时候 (应该是小学5年级的时候) 做过的最得意,也是最复杂的一样“玩具“,是一把火药枪。虽说是玩具,却是一把可以装火药,射霰弹的简易猎枪。做枪的目的说来有些惭愧,用弹弓打鸟和鸟夹子捉鸟,收获太少,希望用火药枪多打几只麻雀,来解解馋。

那个时候,只要我们不惹祸,父母一般不会在意我们在外面玩什么,更不会为我们做玩具提供材料和帮助。我们需要的所有东西都要自己去解决 (当然也不会有钱去买的)。记得当时为了解决火药的来源,根据听来的配方,找一位家在农村的同学要了些化肥 (硝酸铵) 和柴油,自己找些木头烧成木炭,然后和化肥一起磨成粉,掺上柴油制作火药。几番尝试,没有成功,最后只好拿自己手头别的宝贝东西和那位家在农村的同学换了一点儿火药。火药枪的霰弹 (小铁珠子) 则是从县城里的一个工厂的废品堆里捡的。经过试射,枪的火力还不错,几米之外霰弹可以打入木板半个厘米。不过遗憾的是,自己拎着枪出去转了几次,一只鸟儿也没有打到 (不能怪俺枪法,是麻雀们太贼儿了;离远了打不到,靠近了就飞了)。

回想到这些儿时的经历,让我想现在所做的科研。其实一项科研工作的完成,从一开始有个想法 (或题目),然后开始琢磨如何才能完成,需要什么资料和数据,如何去收集资料和数据,收集到之后如何分析和整理,最后做成产品 (报告或文章)拿出去发表。这一切和我们儿时做玩具有太多的相似之处。所以说,我们应该是幸运的一代。虽然我们儿时没有享受到丰富的物质供应,没有享受到现代科技进步带来的电子产品,但我们的童年是幸福的,是自由的。我们有足够多的时间去享受我们的童年,享受与伙伴们在外玩耍,无拘无束,无忧无虑的时光。同样重要的是,我们被迫学会了许多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无论我们未来从事什么样的行业,这样的素质能力都会让我们一生受益。

【附注:我可不是鼓励现在的孩子们去学做火药枪。这是非常危险的事儿。当年我的一位小学同学就是因为自做火药枪 (应该是比我的高级些),试枪的时候不幸出了事故,把命丢了。】

WechatIMG304.jpeg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258410-1240111.html

上一篇:往事烟云 - “穷开心”
收藏 IP: 24.55.1.*| 热度|

4 杨正瓴 王安良 陈有鑑 曾杰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0-4 03: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