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少堂
【少堂志林(1387)】科研突破的两种路径:化繁为简与化简为繁
2022-6-17 10:37
阅读:2823

昨天,从科博网精选置顶博文中读到中科院秦四清教授的文章《科研突破:化繁为简》,颇受教益。秦教授认为科研能力主要取决于创造力,而创造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化繁为简能力”。秦四清教授的这种概括,的确精到地揭示了科学研究的某种“堂奥”——科学研究就是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而现象总是“繁”的,现象下的本质与规律则是“简”的。


不过,所谓“化繁为简”,可能只是学术路径之一种,不是全部。


就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而言,除了“化繁为简”这一路径,还有另一种学术路径,即“化简为繁”。这方面流传最广、最有名的一件学术轶事,就是当年西南联大冯友兰与金岳霖两位大师的一个对比。据许渊冲《西南联大求学日记》的回忆,西南联大的师生都知道,金岳霖先生的长处是能把简单的事情讲复杂,而冯友兰先生的长处是把复杂的事情讲简单。据说冯友兰先生“化繁就简”的水平在西南联大无人能比。


冯友兰先生擅长“化繁为简”与金岳霖先生擅长“化简为繁”,不仅仅是讲课、讲学的风格差异,也是两种不同的学问方法范式。换言之,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而言,不同学者的创造力发挥的路径不太相同,有的学者创造力的标志是化繁为简,有的学者的创造力的标志是化这两种学者,都能做出一流学问来。


那么,自然科学家是否有这两种学问方式呢?


我对自然科学研究外行。但根据自己对一些科学家传记的阅读推测,我认为这两种学术路径在自然科学研究中也是客观存在的。具体说,自然科学研究中那些进行基本理论或基础研究的学者,其创造力主要体现在通过化繁为简来解释事物的本质与规律;而那些将基本理论、基础研究的突破转化为工程技术应用的研究的学者,其创造力主要体现在化繁,即通过某种科学程序,将基本理论或基础研究中发现、提炼出的某种“简单”“抽象”的本质与规律,具体化、操作化、现实化。这也可以叫理论或规律的现实化。


关于如何将理论、规律现实化,我在30多年前的年轻时代就从教育理论、教育规律现实化角度进行过一些研究。这方面的思考,主要反映在1990年代我发表在《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上的长篇论文《试论教育规律的实现机制》以及《现实化:当代中国教育理论的努力方向》中。


2022/06/17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程少堂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245975-1343345.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6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