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涛
和田拾零 精选
2016-11-15 08:32
阅读:16350
标签:新疆, 塔里木, 沙漠, 化石, 和田

和田拾零

   南疆、和田、塔里木盆地、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这几个地理名词的每一个都充满了神奇的吸引力。在短短10天的野外考察中,我们虽然不能深入细致地了解方方面面,但点滴的体会已经给我们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沙尘暴

2016年夏季的和田,干旱少雨多风沙的天气刚来就给了我们一个下马威,而且这威到最后我们离开时更是发挥到淋漓尽致的程度。

我们510日乘坐从北京出发的航班,在乌鲁木齐经停半个小时。再次起飞越过天山,中午时分到达到塔克拉玛干沙漠上空。本以为空旷辽阔的塔里木盆地可以直视无碍,但极目俯瞰却完全看不清,没有云,也没有雨,是风吹起的沙尘弥漫在天地间。直到和田绿洲,模糊的能见度让绿色也失去了亮丽。飞机上能够分辨出来的只有黑色、笔直的沙漠公路,还有若隐若现、干涸的玉龙喀什河河床。

沙尘中的和田绿洲

第二天早上虽然天空像是一张黄色的幕布,但还没有感受风沙吹起来,我们就直接去了野外。不过,到中午野餐时就觉得有点不对劲了,沙子直往嘴里钻,不但馕很硬,拌上沙子更是嚼得叽叽嘎嘎响。下午风沙越来越强,当我们快6点开始返回时,已发展成漫天的沙尘暴,能见度不到30米,前、后车都看不见对方。从野外地点好不容易终于走上沙漠公路,流动的黄沙就像潮水一样在路面上翻滚。我们一路艰难行进,正在庆幸到达和田可以躲避一下,不想沙尘暴也从北向南紧紧追赶上来,瞬间天昏地暗,满城尽带黄金甲了。

在沙海中艰难前进

512日沙尘暴不仅没有停息,反而在凌晨冲达巅峰:PM2.5指数飙升到3450PM10更是高攀至不可思议的7399,简直就是在下一场黄沙雨。不过,和田这里基本没有工业的化学污染,纯粹是风的物理作用。当然,入肺和可吸入颗粒物不同于打在脸上的沙子,依然是严重影响身体健康的有害物质。这里的一景就是人人自扫门前沙,早晨满街所见都是从此项工作开始。我们这才体会到,在这里戴纱巾是多么必要,简直应该写成沙巾,于是我们每个人也配上了这一条必不可少的装备。

野外讨论

整个野外考察期间都没有看到过清澄的蓝天,而我们本以为这会是新疆的标准配置。最后一个工作日的前一天晚上,古脊椎所在塔里木北缘工作的同事发来消息说,图木舒克正遭遇场面震撼的沙尘暴。经过一夜时间,517日暴风携带沙尘已经穿越整个盆地扑向和田,空气指数又爆表了,天空黑暗,飞沙走石。我们依然冒着风沙前进,比第一天野外的沙尘暴还要猛烈,不仅黄沙在公路上奔涌,而且对面来车时沙子像流水一样从车窗前漫过,危险地完全失明几秒钟。

全体考察队员在漫漫黄沙中合影

到达我们每天要通过的沙漠腹地检查站,车辆排起了长龙。为了控制车流,以免在恶劣的天气条件下发生事故,每隔10分钟才放行一辆车。我们要赶着去工作,等了一阵后,觉得太耽误时间了,于是我去跟检查站的人交涉:我们过检查站后立刻就离开公路转往野外点,因此不存在加密车流的问题。警察也听明白了,但觉得排着长队让我们先走怕引起其他司机不满,让我们从沙漠里开车绕过检查站。但沙漠里实在太危险,司机们都担心会陷入沙坑而误车。再跟警察商量,感谢他们通情达理,最后同意先放行我们。

在跨越玉龙喀什河宽阔的干河床时,完全看不见平时用作辨识方向的警戒旗帜,只能摸索着前进。终于到达工作地点,在沙尘的滚滚洪流中,考察队员们全身包裹严实分头行动。找到合适的地层露头,但眼睛睁一会儿就得闭上,否则沙子会无法排出眼睑。在疯狂的沙尘暴中,午餐完全不能在外面解决,我们只好到玉龙喀什河岸的胡杨林看护站求助。虽然只有一座孤零零的房子,正在附近古代戍堡遗址进行保护施工的人员也全部集中到这里避风,终于可以平静地吃完午餐。

化石

寻找化石是我们此行最主要的工作。麻扎塔格是塔克拉玛干沙漠中唯一的高地,呈东西向延伸、地层结构一致的山脉。我们希望在这里找到脊椎动物,特别是哺乳动物的化石,以便判断地层时代,解读当时的生态环境特征以及气候背景条件。

由于有时差,旅店的早餐从9点才开始。不过,为了早一点赶到工作地点,我们要求提前到8点半,店方同意了。第一天前往野外的队伍浩荡,4辆车16人。和田的面积不小,我们在城里转了好一阵才走到玉龙喀什河大桥。在加油等待时看见一辆驴车过来,赶车的老人像极了描述中去北京的库尔班,从前想象中的和田一下就变得真切起来。

麻扎塔格的新近纪地层

从和田到麻扎塔格的路程将近200公里,开了两个多小时以后,到达红白山服务区。之所以叫红白山,是因为麻扎塔格的红白两套地层,白色是古近纪的海相沉积,红色是新近纪的陆相堆积。过检查站后我们就拐向西面的玉龙喀什河,在沙丘间的便道上艰难前进。这个季节河里完全没有水,宽阔的河道上间隔着插有彩旗标明方向,引导我们顺利抵达对岸的胡杨林。崎岖的道路穿过林后的草丛带,送我们到达麻扎塔格山下。很快就发现了化石,有三趾马的骨骼,还有鹿角,以及其他一些破碎的材料。我找到第一件化石就是三趾马的第一指节骨,属于一匹幼年个体。龟板是最容易发现的化石标本,希望采集回去能做出更细致的鉴定,至少能分辨出是陆龟还是水龟。

发现三趾马脚骨化石

野外第二天地质所的同行完成了带我们踏勘的工作后离开,古脊椎所的团队开始了全面的化石搜寻。每天经过长途跋涉,到达工作地点已是中午时分,大家约定好返回的时间以后就分散行动。我们现场配制溶液,可以成功地取出发现时已严重风化的化石。有些化石保存在沉积物中的原始位置,比如我们在砂岩中就发现一枚保存完整的椎体化石,并由此证实青灰色砂岩是麻扎塔格地区主要的含化石层位。

野外发掘处理化石

接下来的几天我们继续在麻扎塔格工作。看好了不少灰色砂岩露头,一处处仔细搜索。一天我无意中在岩壁上的小孔中惊动了一只藏在里面的苍蝇,于是它飞出来,跟着我不停地绕飞,还嗡嗡地叫,整整3个小时。想拍它,却非常狡猾,最后也没成功。队员们找到了不少新材料,增加了羚羊和鸟类的化石,又发现了去年古脊椎所考察队找到过的乳齿象齿柱,还有犀牛的上颊齿外壁,是相当典型的犀科釉质材料。

记录整理发现的标本

我们沿麻扎塔格山脉继续向西,看到有大型的车辙,显然是去年石油物探队施工的痕迹。这里的砂岩已变成薄层状,并且扰动强烈,我们找到少许化石碎片。决定往西上另一条沙漠公路经墨玉返回和田,土路没有走太远就到了,路面铺设得非常好。绵延而来的麻扎塔格山产状已非常陡立,有红、黄、灰三套高角度的地层。

麻札塔格西端的地层

我们次日再来此处搜寻化石,有一条高压线翻过麻扎塔格,因此下面有施工的便道,我们就这样沿地层倾向直到山根。多数队员爬到山上去,我主要在山前的开阔地带。低洼处有盐碱很重的泥壳,下面竟然还是潮湿的,走上去很滑,在如此干旱的地方还真是奇特。经过半天时间的工作,没有太多发现,实际上,只找到一枚偶蹄类的腕骨。这是全队的唯一收获,但至少说明确实含化石,化石也确实稀少,很可能是从盆地边缘冲积到河床中的。

和田玉

一般人对于和田的认识,最有名的莫过于和田玉了。《史记》上就记载:汉使穷河源,河源出于阗,其山多玉石。玉因在古代的产量稀少,所以常常被赋予崇高而神秘的地位。不过最近这些年来,随着玉石开采的日渐繁盛,无论大城小镇、商场集市,玉石制品随处可见,已经飞入寻常百姓家,但和田玉的地位似乎很难撼动。其实在矿物学上,和田玉是一种软玉,其透闪石成份占98%以上。由于这个原因,现今和田玉的名称在国家标准中不具备产地意义,即无论产于新疆、四川、青海、辽宁、贵州、俄罗斯、加拿大、韩国,其主要成分为透闪石即可称为和田玉。

虽然也用北京时间,但和田在东六时区,与北京有2个小时的实际时差。第一天快到下午7点,我们以为接近傍晚,其实太阳还高高挂在天上。于是我们利用这点时间去了玉龙喀什河,看见河床完全暴露,没有多少水,上游为灌溉已经把雪山融水拦截了。因为和田玉的籽料即在河中天然形成的卵石形玉料被奉为最贵重的珍品,所以玉龙喀什河的河床已经被反复翻动过多少遍,一片狼藉,但依然有不少人在河滩上徘徊。河旁是清一色的和田玉商店,几乎都是河南人,尤其是镇平人开的,当地人则在路边兜售籽料。其实,这些玉石有多少产自本地,有多少来自俄罗斯等其他地方,大家稍微想一想就会有自己的判断。

干涸的玉龙喀什河和河畔的胡杨林

除了现在的河床,玉龙喀什河的地质时期堆积也是玉石开采的重要场所。在我们每天前往野外工作地点的路上,越过玉龙喀什河3号大桥,就可以看见几十台履带式挖掘机在轰鸣,后面跟着大群的人进行分拣。由于河床里不容许大型机械开采,因此不少人承包了老的河床堆积进行工业化的玉石生产

为了了解河流砾石的岩性组分,我们也安排了时间去玉龙喀什河考察。玉龙喀什河在和田的城区地段两岸都围上了铁栅栏,但仍然有不少民众翻越围栏下河捡石头。我们再向下游走,到没有栅栏的河岸,河中有推土机等工程机械在进行整治河道的施工。我们刚走下去,马上就有执勤人员制止,但告诉我们可以到十几公以意外的地方下河。我们没走这么远,已经看见河里有不少人骑着摩托、扛着铁锹,都是当地人,于是我们也下去了。

在玉龙喀什河的砾石滩上考察

河里只有一道不宽的流水,踩着石头可以跳过去。我们就在磨圆很好的卵石堆里观察,主要识别各种砾石的成分,并没有想到真会找到和田玉。但有当地人紧跟我们要兜售和田玉,一看就是人工打磨的玉块冒充卵石籽料。我们一个小时后正准备离开,执勤的警车来驱散河中的人,正好没有耽误我们的计划。我们不仅了解了玉龙喀什河砾石的组成情况,每个人也都顺便捡了不少好看的卵石。

古迹

麻扎塔格临近和田河,在汉唐时是扼守塔里木盆地南北的交通要道,现在山脉东端的悬崖绝壁上远远就能看见有一座古堡遗址,这就是古代的戍堡,近旁还有一座烽燧。20世纪初,英国人斯坦因曾两度自和田出发往北到阿克苏,途中探险考察,先后在此取走大量历史遗物。这里现在正为山顶的戍堡遗址修建保护设施,我们在玉龙喀什河的过河处,看见卡车拉着大量建筑材料也要过河,却陷到沙丘里。

山顶的烽火台

我们在观察地层的过程中曾登上麻扎塔格山顶,半山腰有一个像玛尼堆的祭坛,挂满了全羊的毛皮,难道是代罪的羔羊?木质步道建设的施工看起来需要巨大的投入,麻扎塔格的保护虽然非常重要,但大兴土木实在是本末倒置了。这里几乎不通车辆,我们前来都是沿临时便道从沙漠中艰难地前进,花巨款建的旅游设施,怎样才能吸引游客来?

古堡前的祭坛

山顶的戍堡完全是废墟,看起来稍好的部分都是最近修补的。戍堡曾是于阗扼守玉龙喀什河的要塞,但后来被吐蕃占领。斯坦因在这里发掘的大批文物中包括汉文、藏文、于阗文文书和木简,印证着汉唐时期戍堡的历史作用和地位。

和田历史悠久,汉代是西域三十六国之一,一直都称作于阗,只是到1959年才改称和田。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田成为新疆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但随着岁月的流逝和环境的演变,许多古代遗址逐渐被流沙埋没。在中国积贫积弱的上个世纪早期,大量外国的探险家蜂拥而至,致使和田境内几乎所有的古遗址都受到破坏,大批的精美文物流失海外。

我们工作之余参观的热瓦克佛寺遗址就曾遭到反复的破坏,只余下以佛塔为中心的寺院建筑残迹静静地矗立在漫漫黄沙之中。热瓦克佛寺遗址的形制和精美塑像在新疆古代佛寺遗址中独树一帜,并与犍陀罗艺术有较为密切的关系,某些塑像还具有秣菟罗艺术风格。21世纪初首先是斯坦因在热瓦克进行发掘,获得一批珍贵文物,后来的德国人把余下的重要材料几乎洗劫一空。塔院废墟无声地述说着千年的桑田沙漠和文化更替,我们前来时看见正在建一个博物馆,是否能将斯坦因们取走的佛像和壁画复制展出?

沙海中的热瓦克佛寺遗址

要想了解古代和田的整体概貌,博物馆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我们抽时间去参观,得益于国家的政策,现在博物馆都是免费开放。博物馆不大,最有名的应该是尼雅墓地以佛教为主题的丝织品和木雕,不过大多数重要文物都是图片,原件并不收藏在这里。我们还没有看完,谁知道1点半,工作人员说要闭馆半小时,2点再开,大概是他们的午饭时间吧。交换一、两个人值班不就行了?真是奇怪,我们只好走了。门口还可以多看一会,那到底是巨大的胡杨木棺还是木船?让大家又绕着转了几圈。

沙漠

我们工作的每一天都在跟沙漠打交道,一出和田立刻就会驶上沙漠公路。开始的一段两边还有一些天然的红柳和胡杨,路两旁是经典的治沙草方格,渐渐地就深入到更加荒凉的沙漠腹地。不时有指示牌写着动物通道动物饮水处,但并没有见到过什么动物。

有时很奇怪,和田城里还是沉重的浮尘,但反而向沙漠里走空气的透明度却在提高,偶尔会有云层空隙间露出一点蓝天。其实这是风从北面的沙漠刮过来,我们逆风而进,抄了风的后路。一路向北,风沙就渐渐平息,我们还可以在途中下来休息,在沙漠中欣赏独特的风景,看胡杨倔犟的生命奇观,学生们在沙上高兴得蹦跳拍照。

坚强的胡杨

我们从麻扎塔格西端返回和田时,还走了一条专门为油田修建的沙漠公路。公路上有关卡,但栏杆放下,却无人值班。最后发现关卡边上的监控探头下留有电话,打通后遥控开启了栏杆。向南到墨玉一百多公里的路上只看见一辆油田的油罐车,公路两旁有天然气管道,投入成本够高的。沙漠边缘的墨玉由于有喀拉喀什河的滋润,绿洲兴旺发达,甚至还有大片水稻田。

笔直的沙漠公路

再去麻扎塔格西端,司机以及去年来过的队员觉得前一天的路有点远。按以往的经验,还是先走和田-阿拉尔沙漠公路,在玉北1井转入向西的土路,再到油田专用公路。不过,没想到玉北采油区这条路是从东北偏向西南,所以有42公里长,多走了不少路。更要紧的是路面很差,最后一段几乎被风沙掩埋了,似乎许久都没有人走。确实,这个采油区的开发阶段可能已到后期,很多油井几乎已废弃,所以没有了往日的繁忙。走着走着,一位师傅觉得实在难走,单独一车要绕道而行,结果走到死胡同,又掉头回来,耽误了一个多小时。快接近麻扎塔格山前时,又到了油田公路的关卡。这次打电话后,却说要请示领导,结果是不让过,跟我们从里出来时的爽快不同,就像小区的门禁,让出不让进。其实挺滑稽,因为栏杆旁的空间越野车可以轻松通过,我们自然就自己过去了。

在我们结束考察工作返回北京时,穿越了整个塔克拉玛干沙漠,在傍晚时分到达阿拉尔,一个沙漠边缘的农垦城市。这里的地名都叫某团某连,耕地整齐划一,水渠纵横通达,让我们感受到人类克服大自然的恶劣条件,争取美好生活的巨大努力。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邓涛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243751-1014836.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35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11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