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缶已久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awndream

博文

“鸡蛋返生”:小事件背后的大问题 精选

已有 16980 次阅读 2021-4-27 20:30 |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最近,“用意念使熟鸡蛋变生”的“论文”火遍全网。最令大家惊诧的,不是论文里玄幻小说也不敢编的现象,而是21世纪20年代的今天,伪科学何以还有如此深厚的土壤。

  这个奇闻绝非偶然。透过这个事件,有两个问题值得科教界关注和深思。


1. “民科”可能会引发伤害,并非表面上那样只是自娱自乐,人畜无害


  “民科”这个词语的内涵实际已经特化为“偏执的伪科学工作者”。这类人往往声称取得重大成就,但遭受科学共同体的围堵、打压与迫害。

  从“鸡蛋返生”成为新闻事件之后作者的态度,可以确定其具有民科特质。而与她合作的其他人员和团体则形成了民科群体。

  看到不少网友留言,对此事都抱有一定的宽容态度,普遍认为“伟大的科学发现可能就孕育于对常识的颠覆之中,或许对,或许不对,何妨姑妄言之姑信之呢?”。殊不知,正是这种社会公众“姑信之”的两可态度,看似不经意,却助长了伪科学的生存和传播。长期以来,不少转发、传播科学谣言的网友,都抱着这样一种态度:我不做判断,只是手动转发,宁可信其有罢了。然而迷信的滋生,却恰恰源于这种半信半疑,并非自始至终的深信不疑。往往不知不觉就成了伪科学的受害者。

  历史上很多伟大的科学发现确实具有颠覆性,推翻了先前的观念。但它们的颠覆对象是未经科学检验的直觉或者迷信,并非科学理论,如地圆论之于地方论,日心说之于地心说,落体等速之于不等速。作为科学发现,必须符合两个基本准则。首先,不能全盘推倒整个既有的科学体系。科学压倒迷信以来,都是迭代式逐次进步的,科学理论也是“向下兼容的”。新理论比旧理论更精确更完备,能解释更多现象,解决更多问题,但并不是完全否定早已成为科学共识的旧理论体系。因此,如果有人声称造出了永动机(比如水变油),或者推翻了进化论,你第一时间就该知道是伪科学无疑。目前郑州地方管理部门仍然认为“熟鸡蛋返生”实验是否科学,还应该经过严格鉴定方能得出结论。其实根本无需浪费人力介入其具体细节。其次,一项科学发现必须要植根于严格的科学方法,这是科学发现成立的前提条件。不管结论对错,只要研究方法不科学,论证过程不严谨,作为科学共同体就应该抵制某项所谓的“成果”发表和流传。不但有权力,而且有义务主动鉴别和揭露伪科学。据我所知,这方面矛盾比较集中,经常有民科抱怨自己的成果被人看都不看就粗暴否定。科学评价本身就带有主观性。以往科学共同体对此没有过多的解释,这客观上给了民科持续误导社会公众的空间。


2. 低劣的学术媒体


  期刊《写真地理》原本并没多少存在感,这次因为发表了“鸡蛋返生”系列“论文”才进入大众视野。我好奇浏览了一下该刊:周刊,每期登200-300篇“论文”,涉及领域非常驳杂。大部分所发表的论文只有一页,再看一看这些论文标题,对这个期刊的真面目也就大致明白了:就是满足社会上评职称需要的水刊。500-800元一篇,价格低廉,一手交钱,一手发文。去年发文总计达一万五千篇左右,版面费进账逾千万人民币,可谓稳赚不赔。当然这些版面费大部分都是作者自费,因为这种层次的“科研”很难获得正式资助。职称评审,有需求就会有市场。此类媒体很多,不胜枚举。一个《写真地理》停刊整顿,远远不足以改变现状。

  与之对照,那些预印本网站却往往可以信赖。比如在我从事的学科领域,知名预印本网站arXiv的文章比SCI稿件总体质量更高。原因很简单,发预印本没有功利价值,只有学术动机。肯做这件事的人一般都是比较成熟的学者,发预印本的目的也是为了独创性保护或者成果推广。换句话来说,出于对成果学术水平和创新价值的自信。反观期刊稿件,则很多出于毕业或者职称等功利目的。也许有人问,预印本无需经过同行评审,会不会成为伪科学的温床?实际上,像arXiv这样的网站也有审核机制,是对民科伪科重点防范的。


  一个新闻事件看似偶发,但以小见大,背后蕴含着必然性。社会公众的科学认知和素养需要提升。科教行业的每一个从业者也应该思考如何通过努力来提升全社会的科学素养。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213429-1284074.html

上一篇:教学模式的时空切换与变迁
下一篇:研究生导师眼中作为导师的自我修养
收藏 IP: 223.72.45.*| 热度|

55 张忆文 郑永军 段含明 李宏翰 王立新 杨正瓴 尤明庆 刁承泰 赫荣乔 郑强 武夷山 孙颉 张晓良 鲍海飞 晏成和 毛善成 石岩 刘世民 傅平 李东风 孙宝玺 雒运强 周忠浩 钟定胜 钟广法 王安良 彭友松 曾杰 刘立 范会勇 胡大伟 高峡 周浙昆 张军平 黄永义 王庆浩 谢力 曾跃勤 刘良桂 孟佳 范振英 白禹 王兴 李学宽 姬扬 苏德辰 彭振华 姜咏江 胡泽春 郁志勇 宁利中 理文编辑 简小庆 张鹰 张红光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8 22: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