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缶已久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awndream

博文

一味追求成果转化是违背科学规律的 精选

已有 10244 次阅读 2016-12-15 16:23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最近掀起了一股轰轰烈烈的“一流学科建设”运动。我也作为一个研究方向的负责人被拉去写本子。本子有个重要部分,要求阐述科研成果转化的情况。这引发了我的思考。

社会公众普遍认为,“知识就是力量”,崇尚“知识转化为财富”。极端者甚至认为,不能转化的知识就毫无用处。其实,这是不了解科学规律的外行肤浅之见。

首先,科技可以转化为生产力,推动社会进步。这是真理。但是,生产力提高,并不一定等于获得直接经济效益。道理很简单。假定某行业,一个工人原来每天能生产5件产品。技术革新提高了生产效率,新技术下,一个工人每天生产10件产品了。假如用过去的产品价值来衡量,多出的5件的制造成本都是该技术革新的效益,这样日积月累下去,经济效益总和其实是无限的。可是,问题是,生产力提高以后,商品的价格必定会下降,实际获利不一定有多少。有些颠覆性的新技术,可能会导致大量设备淘汰,技术工人转岗。对行业来说,经济效益甚至未必是正的。如果研发人员追求利益的话,得依靠一些商业策略才能实现,可那就是科技之外的事了。

以上分析可以总结两点:1) 真正的科技进步,会切实推动生产力发展。那么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其经济效益都是无限的,例如青霉素的发现。凡属经济效益能够量化的,都是小打小闹,或者只是具体的独立的工程应用项目,不能推广,算不上科学研究。2) 研发人员获利的多少,还取决于如何商业运作。

学科之间的区别很大,情况不同。存在大量的,无法直接转化的学术研究。比如我所在单位的拳头学科是民族学,整个学科的研究成果都很难转化。再如考古学、数学、哲学...高水平的科学家张益唐说过:“我做的研究没有实际用处,但我也不觉得跌份。”这些学科的发展,要仰赖个人的情怀和管理部门的胸怀。至于社会公众的偏见误解,只能随他去。

有些产业利润很高,貌似技术含量也相对较高。比如互联网业,很多人都发了财。但其实,获取利润主要还是来自商业头脑,来自对市场的了解和想法创意。技术上的领先优势并非关键。只要有资金,有理念,就能让别人的技术为我所用。国内第一个搞电商的,第一个搞聊天软件的,第一个搞搜索门户的,都发了。有个故事,Napster网站,是大学生搞的。最早提出该创意的人趴在电脑前打了个盹,结果他的点子就被室友趁机窃取了,所以叫“Napster”。最后暴富成名的人是室友而不是他。

回顾一下历史,会发现显著推动科学进步的成果都不是经济利益驱动之下搞出来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往往都是科学成果的附加价值而已。欲成大事,先要有大境界。一个画家,如果他创作过程中老在考虑自己这幅画完成之后究竟能卖多少钱,那显然他已经不是艺术家了,沦为画匠。如果科学研究刻意追求利益,追求短期效益,那品格也是不算高的。科学问题自有科学的规律,经济问题自有经济的规律。两个门派,路数本身不同,可分可合才是自然的。人为硬给拧到一起就难免会不伦不类了。

出于人类天性中的求知渴望,去探索未知世界,才是科学的本色。成果能取得经济效益,固欣然;暂时不能转化,亦可喜。这个问题,其实应该以平常心视之。对于有望产业化,取得显著效益的项目,给予优先照顾;对于处在临界点的基础研究,鼓励其争取实现产研结合,向更全面的趋势发展,是正确的。但不可过于片面,把“成果转化”口号化、运动化。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213429-1020931.html

上一篇:实名通报,丢尽脸面,以后再也不能在江湖上混了
下一篇:一个青椒2016年的工资
收藏 IP: 61.178.103.*| 热度|

33 郭向云 张忆文 赵大伟 杨正瓴 李毅伟 吴炬 鲍鹏 石磊 陈南晖 文克玲 陈楷翰 李贤伟 徐耀 叶建军 黄永义 李竞 焦飞 王毅翔 苏德辰 潘竟虎 李兆栋 王大岗 代恒伟 农绍庄 马军 葛素红 ljxm xlsd ncepuztf zjzhaokeqin wqhwqh333 aliala ericmapes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0: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