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fotainment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cifotainment In between the two cultures

博文

与诺贝尔奖擦边而过的故事 精选

已有 14316 次阅读 2014-10-7 14:14 |个人分类:社会热点|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标题党来的,关注诺奖的中国人民都擦肩,我来个擦边吧。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以毒攻毒,给大家讲个真人笑话,大伙笑完之后能换个话题灌水不?像李宁老师和陈安老师说的,满大网都在为擦肩而桑心,抑或是欢呼?我纳闷的是为啥大家都满怀激情地写着换汤不换药的获奖者介绍,更纳闷的是为啥有不少还同时在精选列表。难道不知道重复信息没价值么?

强烈呼唤斧头帮的各位老师们来个“一图两意”或者“三图两语”,冲击一下诺贝尔奖。前阵子那个“一图一字”多赏心悦目的,满心期待新一轮佳作。


这是2009年6月19日写下的文字,稍作了错别字修改:

前阵子跟一个有一段时间没有联系的德国教授通了邮件,他问我要了我的地址,说他写了本书要寄给我。前两天实验室小秘告诉我有我的信件,是本书。我兴冲冲去实验室拿了,故事就发生在拆开以后。
拆封后我发现书是德文写的,封面有个很神气的老头,我不认识德文,只凭直觉认出了我认识那个德国教授的名字和诺贝尔奖的德文表达,于是我知道这是一本关于诺贝尔奖的书。翻开书,发现里面很多生活照片,也看到了他工作的那个研究所的logo,我猜测这是他的自传。看着那个老头,我想大概就是那个教授吧。我感慨万千,时间真是把割脑刀,把我的海马都割完了,我的记忆力衰退得这么厉害,我大概是六年前见了他,竟然认不出来他的模样了。而他竟然得了诺贝尔奖,太不可思议了!难怪他那么着急要给我寄书。我竟然没留他签名,也竟然不知道把跟他合影的照片放哪了?我太有眼不识泰山了!悔!(看,骨子里的诺奖情怀就是可以让我这么情不自禁地跟诺贝尔擦肩和擦边的!)

于是我准备给他写邮件恭喜他,可是怎么都觉得不对劲,我不可能对他的长相一点都没记忆,为啥首页那个老先生我就是没有任何印象呢?坐在我旁边的师姐是奥地利人,懂德文,我问她,她翻了翻也说是一个诺奖得主传记。[回忆补充:我跟师姐说,这是我认识的一个教授得了诺贝尔奖,给我寄来他的自传。我以为我师姐一定会追着我问,真的?你竟然能认识诺贝尔奖得主?你也太厉害了。你怎么认识他的?可是师姐就回了个简单的That sounds nice。我想,我要是在中国的实验室,收到诺奖得主寄来的传记,还有签名,不敢说能成为学校的名人,但一定能成为实验室的名人。可我师姐一个字都没多问!一个字都没多问!她就坐在那继续看她的文献。我失落得只好去图书馆,手里拿着那本书,希望路上有个人能慧眼识诺贝尔,把我拦住,问一些关于诺贝尔奖得主的问题。桑心的是,莫有人看到我拿着诺贝尔奖的自传,人来人往的国大就是没有一个人愿意跟我分享与诺贝尔奖擦肩的兴奋!]

我觉得这诺奖的事情太诡异了,还是觉得怀疑,把邮件写好了没有发送,存了起来。过两天我又仔细把书翻了翻,翻到最后一页时候突然看到一个很熟悉的面孔,原来他才是我认识的那个教授。我恍然大悟,这本书是我认识的那个教授给他研究所里一个诺贝尔奖得主写的,而封面那个老头是诺贝尔奖得主。我自己哈哈大笑,翻出邮件,把内容改了改,把这个故事告诉了他。

感慨,我自己是搞语言文本分析的,于是凭着照片和书的排版习惯,我大致作了推断,但其中只有部分信息正确,差点搞个天大笑话。这里也有一点文化差异,在中国,作者的照片常常是放在书的前面,而他这本德语书把作者放到了最后一页,这也是为什么我第一次没有注意到的原因,做了错误的判断。

跟这个教授认识完全是机缘巧合,我给他当过几次口译,工作之余带他游览了西安,相谈甚欢。他就像大部分受过高等教育的外国人,对中国的事情很好奇,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很感兴趣,不停地问我路上见到的一些人和物,我尽我所能去满足他的好奇心。我也从他那了解了一些德国的情况,像他的业余爱好就是开飞机,一个很昂贵的爱好,他常常是工作一年就为了在度假时候能开飞机到处逛,德国的大街都没有人愿意扫等等。

 

今天新增文字:

他多年前每次离开西安的时候都会很认真地跟我说,让我到欧洲一定要告诉他,到他家去住几天,他带我看看德国,每次邮件也重复这个邀请,我说好,一定的。但以前总觉得这是个礼节上的口头承诺而已,我怎么可能到欧洲?那个地图上我都得废半天功夫才能找到的地方就是个传说。结果2013年我还真去了欧洲,是应研究合作者邀请到荷兰上课。告诉他们夫妻俩的时候,他们说这是他们13年最大的surprise,热情邀请我到他们的paradise住几天。想起多年前那个诺奖笑话,我就想去看一下诺贝尔奖得主的同事是怎样生活的,就去了。他带我体验了一把他昂贵的爱好,开小飞机在他们城的上空转了个把小时,我还特别要求他在他们那个出了个诺贝尔奖的研究所上方转了好几圈。14年去他问我还想不想开飞机,其实在天上自己操纵驾驶飞机的感觉酷呆了,而且俯视诺奖得主工作的研究所那感觉相当好,可是飞一次得好几百欧,有点烧钱,还是忍了。要是他同意让我出钱,我肯定毫不犹豫地把我一个月工资掏出来,说,飞!我要飞!

娱乐完毕,回归备课!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179982-833633.html

上一篇:为了谁?
下一篇:高点击率的灌水博文有感
收藏 IP: 183.63.159.*| 热度|

18 张士宏 曹聪 余文 戴德昌 刘凡丰 李天成 潘学峰 刘立 李伟钢 徐晓 谢蜀生 陈安 孙雪 赵美娣 黄永义 zhangshuying11 biofans shenlu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6:0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