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海良
国际会议论文为什么不能用来评职称? 精选
2012-9-29 09:57
阅读:33826
标签:论文, 职称, 国际会议, center, white

参加两个重量级国际会议的感受(三):国际会议论文为什么不能用来评职称?

喻海良,2012/9/28

 在参加Metalforming2012会议时,一位教授向我感叹他们学校在教师考核中的做法,就是会议论文已经不能够用来进行职称评定了,也因此,大家越来越不积极参与学术交流。近来,国内会议办的越来越多,或许会议论文有超过期刊论文的趋势。我的邮箱里面,每年至少能够收到5-8封关于国际会议的邮件。然而,这些会议中,真正有历史传承的不多。可能是学校人事部分看到部分会议的质量下降,也因此全然否定了全世界所有的“学术会议”,这种做法,无疑是简单的,一刀切的,也是不负责任的,更是不懂学术的。

AMPT系列国际会议为例,创始人为HassimTravis等都是国际著名期刊Journal Of Materials Processing Technology主编、编委,该会议以前的论文都是在该期刊发表。虽然近年JMPT换了主编,但该会议的影响力已经非常非常大了。Metalforming系列国际会议也是如此,最开始有伯明翰大学和AGH科技大学的著名教授合办,该会议的论文以前也是在JMPT期刊发表。以上两个会议的影响力,应该远远超过国内某些一级期刊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当然,时至今日,这两个会议的大部分论文依然发表在国际知名期刊上。

在学校职称评定不认国际会议论文的背景下,很多学校又开始大张旗鼓地鼓励学生在NSC、一区期刊发表学术论文了。对那些能够在这些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的学生进行“重大奖励”。NSC一篇20万元,一区期刊一篇5万元。看了这样的新闻,有时候不知道是笑好,还是哭好。如果是笑,我要说,我也要好好做研究了,争取发表一篇NSC。如果是哭,我要说,我所在的方向,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在NSC上有突破了。特别是如果有一天,学生觉得这几个方向没有机会突破NSC,好学生都不来这个专业了怎么办?

作为学校领导,为了学校发展,是应该指定一些政策对学校的发展进行宏观调控。也只有制定一些政策才能体现出“领导”的作为。当前背景下,国际上的潮流是建设研究型大学。而研究型大学不是嘴上说说就可以实现的,主要表现在该校的研究成果。而研究成果中,对于国内的那些奖项根本就不予以认可。他们看重的是是否有原创性成果发表在那些行业一流期刊上。关于一流期刊的认定,以前澳大利亚有A*ABC之分,中国科学院也有一个SCI期刊分区。然而,澳大利亚基金委看到了该分区的缺陷性,因而于前年取消了该分类。的确,在他们的分区中,中国科学属于C,而机械工程学报属于B,很显然不合理。至于中科院分区,我也指出过它的不足,一切只以影响因子数值为依据,不考虑期刊发展历史。如刚刚被SCI剔除的ASL期刊就列在该分区的第3区中。显然,这种不合符实际情况。也因此,个人感觉这些做法都是杀鸡取卵,为一时利益,放弃学校长远发展。

关于学校领导这两种政策导向具有的坏处,无疑是极大的。

1)如果一个学校的教师通通不参与一些国际上著名的国际会议,也因此其它学校看不到他们活跃在国际学术舞台。试想,持此以往,若干年以后,这些行业里面的人谁还会在乎该学校?参加国际会议,不只是发表学术论文,更重要的参与学术交流,向国际同行表明我们依然在从事这一个行业,希望得到大家的认可。我估计,在这种背景下,10年后,该学校即使发表论文很多,但也会被学术同行淡忘。

2)如果一个学校只鼓励发表那些“一区”期刊,很显然,该学校的“质”应该会在表面上得到提高。但是,这种“质”是在导致整个学校学科发展不均衡的前提下。如果做材料成型的人全部去研究材料物理、化学,全部争取把论文发表到那些一区期刊,那他们原来的本专业还是该专业吗?在这种背景下,一代人不会影响学校学科的发展,的确,那些教授依然有能力讲授这些专业的课程。但是,两代人以后,他们新留得那些人还有能力讲授那些专业课吗?

学术会议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学术交流,反映当前国际上大家研究的问题。通过交流,改进自己的研究思路。如果一个学校不鼓励大学教师参与国际交流,这不是走向闭门造车?大学领导可要想想清政府的发展之道!

我的建议是,和学校认定学术期刊一样,每一个专业也认定一些有知名度的会议。同时,也不要一刀子否认新开展的会议,的确,这些都是学科发展的需要。当然,那些只为了挣钱的会议,就另当别论了。

相关专题:论文与评价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喻海良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17889-617764.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23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85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