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参加“两院”院士大会的院士们几点建议
喻海良,2012-06-13
中国两院院士大会已经开会有好几天了。然而,除了报道隆重的开幕式之外,似乎唯一的热点新闻就是烟草院士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参加今年的大会。在科学网上,似乎也没有人愿意提“院士”这个“学术”话题。在Sohu、网易、Sina等主流网络平台,也都是类似的情况。不知道是国内主流媒体已经大部分对我国的科教“无话可说”了,大家心知肚明;还是,因为大家不感兴趣。如果是心知肚明,都是“潜规则”,科学界可能已无明日了;如果大家都不感兴趣,也就是大家对中国的院士制度已经彻底失望,就让一群老头们自己玩去吧。
我国已经有723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774名中国工程院院士。对于一个14亿人口的国家,这些人无疑可以称为“科学家”,而且是科学家中的精英。然而,为什么现在几乎整个学界对中国“院士”不满,甚至“讨厌”,甚至提出取消“院士”制度?个人觉得,问题主要还是出在“院士”群体身上。
目前,人们对“院士”群体的反感,无非也就是:院士的权利比“土皇帝”还大,院士的资源比“鄂尔多斯煤矿”还丰富,院士的工作年限比总理还长。在院士制度成立至今,没有听说过有一名院士被撤销,没有听说有一名院士被调查,没有听说有一名院士被审判,没有听说有一名院士被退休。很显然,院士已经完全超越了国家的各项法律法规,或许,“院士”就成了今日的“免死金牌”。也是因为获得了“免死金牌”,因而,成就了一小部分人的“胡作非为”、“结党营私”、“专横跋扈”。当然,接触过和了解到的大部分院士,还是非常值得尊敬的。
至于,为什么大家都对现有的院士制度不满?我觉得在院士大会上应该好好讨论讨论。院士们不应该老指出别人的不足,评价他人的好坏,也应该讨论讨论自身的问题,或者“重大问题”,多说几句“我们不仅取得了很多成就,但是,还有很多的不足”。在这里,我提提我对中国院士的几点建议。
(1)院士不参与各种奖项申报,除个人学术成就奖之外。院士,大部分人都是国家三大奖的直接评委,然而,自己牵头或者参与申报这些奖励,无疑会得到很大的“人脉支持”。因而,你们获奖了,大家都不会相信你们是凭自己真是实力获得的,相反,会认为你们抢走了其他非院士群体得机会。试问,既是评委又是申请人,谁服?再说了,你们都已经是“院士”了,还要科技奖做什么?
(2)65岁以上院士带头不申请国家项目,特别是国家973和863项目。为国家多做贡献,谁也不会反对。而且,人一生能做出多项重大成就者也有很多,比如有好几个科学家多次获得诺贝尔奖。然而,个人觉得,这些成就应该很少是65岁以后才产生的。于此同时,65岁以上的人,估摸着很多人都是管理多过科研。现在既是“管理”者,又是“申请”者,大家注定都比较反感。如果所有院士能在这方面做一个好头,只为这些重大项目把关的话,反对者肯定会少很多。
(3)减少担任非专业评委。现在,国内学术界似乎大家都在争一个虚头。凡是会议,必定邀请几个院士;凡是评委,必定牵头的是院士;凡是学术委员会主任,几乎都是院士。因而,很多院士的时间都花在“鉴定”、“旅游”上。而且,有时候,院士们拍脑门的几句话,就是“国际先进”、“国际领先”、“国际一流”。不知道有多少这样的鉴定,得到国际上的认可。
(4)减少兼职行为。现在,院士似乎就是招牌,每一个学校都在想方设法的争取您的加入。但是,您真的能同时到好几所大学、几个单位工作吗?即使真的去了,又有时间真正地去做一些踏踏实实的工作吗?很多人都知道,一般的教授兼职没有什么利益,但是,院士兼职会有很多的收入。但是,院士们收入是多了,但院士们地“脸面”就没有了。因此,为了这个群体,还是减少一些“双聘院士”、“兼职院士”等的头衔吧。
饶毅已经宣布,不再评选院士了;我认识的几位老先生也宣布不再申请院士了。一方面,人折磨人不好受,另一方面,现在的院士似乎不再那么光鲜。为了学术界最后的荣誉,为了学术界在国人心中的光鲜地位,希望您能考虑晚辈的这几点建议。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喻海良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17889-581744.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