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数据库的一些搞笑错误,弄得作者想哭
喻海良,2018年3月
目前国内学术圈最看重的数据库应该是SCI数据库了。论文是否被SCI检索,关系到研究生是否能够顺利毕业,关系到年轻教师能否顺利晋升职称,关系到一年年底的奖金。特别是在项目申请过程中,一个人如果没有发表过二三十篇SCI论文,都不好意思说自己学术功底扎实。然而,SCI数据库也好,EI数据库也好,SCOPUS数据库也好,都只是一些提供科研帮助的途径,用于评价“论文”的水平其实是很不靠谱的。很多EI期刊(非SCI期刊)发表的论文可能就是比不少SCI期刊发表的论文水平高很多,很多核心期刊发表的论文也可能就比EI检索的期刊发表的论文水平高很多。另外,SCI数据库里面也是有大量的错误的,而且有一些错的非常离谱。下面我列举我看到的几个特别搞笑的错误,弄得作者想哭的案例:
1)明明是期刊论文,却标识成会议论文。现在会议论文已经被国内主流高校打入冷宫了。如果一篇会议论文变成为期刊正刊论文,大家都会笑的合不拢嘴。相反,如果自己明明发表了一篇期刊论文,却被SCI数据库定义为会议论文,是不是会哭出来?最近我的一个朋友就向我说他的一篇论文的情况。他在Int. J. Adv. Manuf. Technol.期刊发表了一篇论文,这篇论文是没有在任何会议上发表的论文,然而,当他去SCI数据库进行检索时,惊吓了一跳,这篇论文被定义为2016年ICFDM期刊的专刊论文。朋友问我怎么办?我只给他提供了一个建议,找他所在学校图书馆帮助。出现这样的错误,是不是错的有些让人哭笑不得?
2)引文变成了他人的论文。现在学术评价除了看论文发表在哪里,还看论文被他人引用了多少次。我曾经有一篇论文被数据库搞错,本来只引用了二十多次,结果数据库里面显示被引用了一百多次。弄得我“高兴之余”,心惊胆战,天天担心被人怀疑学术弄虚造假。后来,和一位共同作者商量之后,写信给该数据库的编辑,让他们把那些不是引用该文的文献都删掉,免得误导读者和观众。后来,该数据库的编辑花了很多的时间,一条一条的删选,恢复了正常。当然,也遇到过一篇学术论文,明明这位作者是引用了我的论文,在SCI数据库中,这条文献却变成了其他人的文献。这样的情况发生之后,也让我觉得好笑。在SCI数据库中引文少掉一些条数是非常正常的事情,确实,有些作者写错文献名字了或者其他事项,都可能漏掉引用次数。但是,把引用自己的论文变成引用他人的论文,还真是觉得荒诞了一些。
3)论文被数据库漏检。以前国内EI期刊递交数据库检索的时候,经常说自己是100%检索,也有一些期刊一年可能漏检几篇。其实,这些数据库,只要是期刊已经纳入数据库检索范围,理论上就都是100%检索,至于有几篇没有被检索,很有可能就是因为数据库系统采集数据时出了错误。我之前有一篇论文被SCOPUS数据库漏检了,写邮件给数据库的编辑,说了一些该数据库如何如何重要的话语,就重新被检索了。当然,图书馆管理人员经常还问,是不是写的论文没有达到SCI数据库收录的水准,其实是完全不懂数据库的操作流程。对于期刊,连期刊查的小段和主编的话之类的文章都能够被SCI数据库收录,一篇严谨的学术论文哪有不被检索的道理。至于被漏检的原因,只能用天意弄人来说了。
4)论文共同通讯作者不能够提供证明。论文通讯作者,其实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东西。在国外看的比较重要的是“工作在哪里做的”,而通讯作者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证明工作是在通讯作者的地方做的。如果将来有人想弄点合作,可以直接找到合作伙伴。然而,现在通讯作者已经成为“最牛的”作者了。也因此,一篇论文里面有多个通讯作者的情况越来越多。然而,SCI数据库给人们出了一个大大的难题,只有数据库里面写了是通讯作者才算是通讯作者,即使作者拿着论文去图书馆证明文章里面写的他也是通讯作者也不行,哭吧,兄弟。
关于SCI数据其实还有很多好玩的事情,还是留给大家慢慢去发现吧……花了一个小时时间写这篇论文,只是想告诉大家,最权威的SCI数据库也有很多错误,我们不能迷信呀。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喻海良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17889-1105357.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