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俺估计,就我提的这个很“若智”的问题,肯定不会有官方回答。不过没关系,俺是可以自问自答。当然,答法自然又是很“喆学”的“撷英”。
毫无疑问,在举办径赛的运动场上,起跑线肯定是有的,而且不但有起跑线,还有发令员,在一声枪响或者电子蜂鸣器吱的一声过后,运动员们才可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冲将出去,直奔终点线的。在体育比赛中,恐怕从来没有谁真正拿“赢在起跑线上”或者“输在起跑线上”来论证最后的比赛成绩。因为即使借助了起跑器的电子信号比对和高速摄影,最多也仅能帮比赛中失利的运动员找到一种影响成绩和名次的原因而已。起跑线上的图片和录像资料,用来警告甚至罚下一个抢跑的运动员或许算是个比较充足的证据,但绝对不能用来证明最后一定可以成功。然而很不幸,据说为了别“输在起跑线上”,太多的家长选择了“一切要趁早”的疯狂提速甚至积极帮孩子“抢跑”。比赛中连续抢跑的后果是被罚下,可在教育的“起跑线”上抢跑咋就如此安全呢?因为所谓的“起跑线”,其实并不是严格的、真实存在的东西,从这个意义上讲,“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纯属人为问题(即伪问题)。
人生根本就不是一场可以划定跑道和比赛场地、限定比赛时间和规则的比赛或者游戏。如果一定要去给人生划定轨迹、规定方向甚至限定唯一的目标,然后在这种严重趋同的架构下去比拼、去进行一场惨烈的竞争,那么多数参与者的结局是成为很可悲的“碌瑟”(失败者),或许只有少数幸运儿能够成功。
倘若从小就划定唯一的“起跑线”,然后再设定一个长大之后的“终点线”——成功标志,却并不为比赛制定严格的规则,甚至连同时起跑这种最基本的公平要求都没有,例如,无法在“起跑”是做到“齐跑”,也不约定随后的比赛中大家只许用自己的双腿去跑,而不许“骑”马或者摩托车跑,就可想而知一场比赛会乱成神马样子了。对于不合理、不公平的比赛,在“起跑”之后,或许只能选择“弃跑”了。即使没“弃跑”,而是选择了不屈不挠地继续跑下去,希望能够坚持到终点,途中面对别人的“欺跑”(不按规则玩)也难免要“泣跑”(边哭变跑)。
在俺看来,大力宣扬传说中的“起跑线”,其实大有吹“气泡”忽悠人的嫌疑,所以不妨称之为“气泡嫌”。试想,就在家长和孩子们被办班者们鼓动着津津乐道于“不输在起跑线上”的同时,有多少人真正意识到,在经历过一轮又一轮的“抢跑”突击让自己终于“赢在了起跑线上”,但经历此后日益严重的“应试训练”的智力、体力、注意力、意志力的透支之后,赢到了“重点线”的人还能剩下多少?
参考:
【1】 王晓钢:六一给孩子们的祝福:拆掉起跑线!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9346&do=blog&id=577435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吕喆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11635-577542.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