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喆
学位论文:掰扯、掰持与捯饬 精选
2012-5-22 19:29
阅读:19507
标签:学位论文, 大漠孤魂, 掰扯, 掰持, 捯饬
    “大漠孤魂”吴飞鹏老师昨天写了篇博文“你的工作经得起掰扯吗?----写在大批博士戴帽时刻”【1】,反响挺大的。其实他最开始的标题中用的不是“掰扯”,而是“掰持”,后来经人提醒改为“掰扯”了。其实很多常用的口语化词句就是这样,你在嘴上说的时候,只要发音差不离大家都知道是啥意思,可如果一定要把这些口语写在纸面上,到底该用哪个字多半要费点心思去想的。不过好在,无论是“掰持”还是“掰扯”,大面的基本意思还是相近的,细节上的差异要仔细地区抠字眼才能整明白的。

其实,俺昨天在看了吴老师这篇博文后,留下的评论是“不见得很经得住掰扯,但很需要捯饬。”细想想,“掰扯”(抑或“掰持”)和“捯饬”,倒还真是学生及其导师在每年的春夏之交最该做的事情。这是因为,“掰扯”的结果绝对不“白扯”,而在写论文的过程中好好“捯饬”一下,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开“倒车”或被污为“盗车”

何为“掰扯”?按照俺“拆字”分析,“掰”就是两只手下去把一个事物分开来,“扯”是在掰开的基础上,揪住了再继续分解下去。当然如果是“掰持”,则其字面意思是把东西掰开成两半儿然后再举起来。“掰扯”论文工作,至少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进行。一方面,是吴老师所说的“把自己写在论文上的所谓的重大理论意义和应用前景、还有那个自称创新点的东东好好地分析分析,仔仔细细地斟酌一下,到底是否真的象自己在论文里写的那么重要和创新”,也就是说在一番主动或者被动的包装和拔高之后,自己必须要晓得实际的高度和水平到底如何这,其实是论文写完之后的事儿。

另一方面,则是在写作学位论文的过程之中,更要把很多研究结果的细节分析清楚。也就是说,要把一个实验测量的或理论模拟的结果掰开了、扯碎了去看每一个局部细节,并分析器原因,而不能仅仅“观其大略”,做个定性的趋势性描述就“拉倒”。在这种对结果的“掰扯”过程中,不免会遇到与自己于预先的设想不同的情况,这时再去深究其背后的原因,抓住问题继续“掰扯”其他相关的甚至看似不相关的结果,往往需要如此这般地经过一阵充分地思考之后,才能理清头绪,最后拿出些东西,高高举起示人,做到了“掰”之后的“持”,可谓之“掰持”。

做论文能先“掰扯”再“掰持”地出点儿东西虽然已属不易,但其实并不能算完,很多时候还需要在“捯饬”一下。“捯饬”的原意,大概是化妆的意思。据俺刚刚拜读过的结果——“捯饬一词,原为刀尺,说一个人对发型、面容、衣着进行化妆,就说这个女子爱刀尺,后来进入文字,就写成捯饬了。捯饬,一要入时,二要得体,三要随俗。”这里要说的“捯饬”,其实也有三层含义。首先,既然要把自己最出色的工作展示给大家,写的时候就该突出重点,自然要有若干“点睛之笔”。当然,这种“画龙点睛”不能做得太过,就如化妆不能化得太夸张一样,不仅要耐看,而且还要禁得住“掰扯”。其次,写学位论文,不能太随意,不能太率性地说些信口开河的大白话,也不能混乱把结果罗列在那里,而要符合论文的文法和图表规范。如果学位论文毛病太多,遇到要求严格的导师,是要给打回去重写的,那便是要开“倒车”了。最后,论文的每一部分内容都需要好好地“捯饬捯饬”,这不仅仅是论文的结论与正文,还包括论文的引言。有些童鞋,虽然可以很认真地进行研究工作,但如果在写论文时不认真去梳理头绪用自己的话去撰写课题背景和文献综述,而是偷懒地妄图通过“生吞活剥”别人的文献综述来充实自己论文的引言部分,也难免被软件认定位有“盗车”之嫌疑。

 

 

参考:

【1】                   吴飞鹏:你的工作经得起掰扯吗?----写在大批博士戴帽时刻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1814-573476.html

【2】                   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953935.htm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吕喆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11635-573837.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30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32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