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xcar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oxcar 学了物理而没有搞物理 却自觉不自觉地用物理

博文

“陷阱”的价值 精选

已有 4956 次阅读 2011-10-1 08:16 |个人分类:教育|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教学, 道路, 陷阱

昨天早上的一篇关于作业题的博文——“一道条件不全、让学生全军覆没的作业题”【1】,引来了不少的点击和评论,博友凤琼【2】和镜大侠(mirror)【3】还都写了专门的博文。众多评论中,大多数认为这是个训练学生独立思考的“好办法”,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这不过是中学折磨学生、让他们痛不欲生的众多题目“陷阱”的延续而已。把这种题目看成了“陷阱”其实也无妨,我今天恰好就“陷阱”发挥一下(感谢凤琼等博友提醒!),专门写篇博文,来说说“陷阱”的价值。

“陷阱”最直接的价值,自然是捕获“猎物”。老师们出题时挖坑、设陷阱要捕获怎样的“猎物”?我想至少应该有两个层次。其一在重要考试(例如高考)的考题中设置的“陷阱”,当然是要让学生的考试成绩拉开档次,进而把知识学得不精、不细,运用不纯熟的学生作为“猎物”捕获,进而筛掉。这种层次的“陷阱”,是学生们最头疼和最害怕的,也是最残酷的一种。其二是在作业题、思考题和给学生提出的问题中有意无意设置的“陷阱”。落入这种“陷阱”的人会很多很多,借助这种“陷阱”,老师无疑能够对学生解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个初步的判断,对自己传授的知识是否真的被掌握好有个了解,顺便“敲打”、提示一下学生多注意下。这个层次的“陷阱”依旧比较坑人,未必会受所有学生的欢迎,但有心向学的那部分学生肯定会从中受益。

“陷阱”的间接价值,在于训练。如果一个人求学和成长的道路上都是像高速公路那样的坦途,顺利和快捷是其间的主旋律,那么他或她在这个过程中经历的事情会比较少,会觉得世事就该如此顺利,一旦遇到挫折或失利,更容易束手无策。相反,如果这条道路上不但有沟壑起伏,而且有荆棘乱石,甚至还有若干有意无意设下的“陷阱”,那么他或她就会在面对这些不利因素的艰难困苦中受到更多的逆境训练,在这个过程中积累更多克服困难的能力和勇气。

遭遇“陷阱”,人会有哪些可能的动作?如果某人的心思机敏无比,第N感觉又非常灵验,是可以识别出陷阱的,这时他选择的动作可能是“跳”或者“绕”。不过“跳”的距离有限,如果陷阱很大或者很多,难免会跳过了一个却跌入另一个,或者是跳过了一端却掉进了另一端,小心翼翼地“绕”或许更稳妥。如果对道路上有陷阱这事儿没有心理准备,或者不够敏感而未能识别出“陷阱”,不幸一脚踏入,结果自然会落入陷阱。落下去之后自然要想办法“爬”出来,这个过程中自己要很努力,也常会希望能有人施以援手的人且足够的“给力”,在关键时刻搭把手儿来“拉兄弟一把”。

好歹脱离了陷阱和险境,还可以面临一个可有可无的“选择”,如何处理身后的“陷阱”?很多人的选择可能是既然“往事不堪回首”,那便头也不回地往前走,这样的结果是N久之后如果再走“回头路”或者“老路”,或许会和这个“陷阱”重逢,甚至有可能“二进宫”。可能有少数人会选择在“陷阱”旁做个记号,避免自己或者别人以后跌入。更少的人可能会选择搬来些东西,尽量把“陷阱”填平。做出最后一种选择的人,肯定不会两次跌入同一个“陷阱”。

回到我们最初的话题,那些填平陷阱的人,就是在学业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和疏失后能及时警醒并积极弥补的同学,只有对于这样的学生,“陷阱”的诸多价值才能完整地体现出来。

 

 

参考:

【1】    吕喆:一道条件不全、让学生全军覆没的作业题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11635&do=blog&id=491940

【2】    凤琼:设陷阱:不应该在题目上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65358&do=blog&id=492059

【3】  李维:说说让学生全军覆没的作业题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62400&do=blog&id=492238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11635-492261.html

上一篇:一道条件不全、让学生全军覆没的作业题
下一篇:完了,很多人的工作没了……
收藏 IP: 221.212.176.*| 热度|

24 丁甜 吉宗祥 刘广明 陈小润 赵凤光 王修慧 武夷山 陈安 刘洋 贺泽龙 王鹰 苗元华 文双春 陈儒军 刘全慧 李宇斌 吴飞鹏 肖重发 葛肖虹 葛素红 陈湘明 xqhuang crossludo niming007

发表评论 评论 (3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11: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