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资料] “菌草”研究涉及的主要品种
昨晚看了电视里的节目,里面有“菌草”。
一、菌草
没有看明白,今天搜了搜。原来
“菌草其实并不是一种植物的名称,这个名词诞生至今还不到 40 年。它是指所含营养适合大型真菌等微生物生长需要,并具有综合开发利用价值的草本植物,目前已经发现具备利用价值的主要包括禾本科、里白科等共计 28 个属 40 余种植物[1]。其中,应用最广泛的芒萁(Dicranopteris dichotoma (Thunb. ) Berhn)、类芦(Neyraudia reynaudiana (Kunth) Keng)、斑茅(Saccharum arundinaceum Retz.)、芦苇(Phragmites communis Trin. ex Steud)、荻(Triarrhena sacchariflora ( Maxim.) Nakai)、菅(Themed avillosa ( Poir.) A. Camus)、五节芒(Miscanthus floridulus (Lab.) Warb. ex Schum. et Laut)等都是我们平时在野外最常见的草本植物。”
http://resource.hzlib.cn:8081/Qikan/Article/Detail?id=7101199868
图1 芒萁(Dicranopteris dichotoma (Thunb. ) Berhn)
图2 类芦(Neyraudia reynaudiana (Kunth) Keng)
https://www.mi-aime-a-ou.com/photo_flore.php?id_img=9316
https://www.mi-aime-a-ou.com/photos_ile_reunion/img/faune_flore/neyraudia_reynaudiana_02.jpg
图3 斑茅(Saccharum arundinaceum Retz.)
https://efloraofindia.com/wp-content/uploads/2020/10/DSC_0992-5.JPG
图4 五节芒(Miscanthus floridulus (Lab.) Warb. ex Schum. et Laut)
https://photos.gammvert.fr/v5/products/full/12626-miscanthus-floridulus-2.jpeg
二、生物分类学 taxonomy
生物分类学 taxonomy
域、界、门、纲、目、科、属、种
Domain, Kingdom, Phylum, Class, Order, Family, Genus, Species
最上层是界,常见的是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菌物界、植物界以及动物界。
从最上层的“界”开始到“种”,愈往下层则被归属的生物之间特征愈相近。
图5 域、界、门、纲、目、科、属、种
以上图片来自互联网,感谢有关人员!
参考资料:
[1] 周晶,林兴生,林辉,林冬梅,阳伏林,林占熺. 菌草研究与应用进展[J].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2020,49(2):145-152.
http://resource.hzlib.cn:8081/Qikan/Article/Detail?id=7101199868
[2] 科普中国,2021-12-31,巨菌草
https://www.kepuchina.cn/article/articleinfo?business_type=100&classify=1&ar_id=345428
[3] 2022-09-06,《山海情》里说的菌草究竟是什么?
https://www.kepuchina.cn/article/articleinfo?business_type=100&classify=1&ar_id=116307
菌草其实并不是一种植物的名称,这个名词诞生至今还不到 40 年。它是指所含营养适合大型真菌等微生物生长需要,并具有综合开发利用价值的草本植物,目前已经发现具备利用价值的主要包括禾本科、里白科等共计 28 个属 40 余种植物[1]。其中,应用最广泛的芒萁、类芦、斑茅、芦苇、荻、菅、五节芒等都是我们平时在野外最常见的草本植物。
相关链接:
[1] 2023-03-20,[小科普] “科普中国”健脑知识汇集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381186.html
[2] 2023-02-22,[小科普] 卡尔达肖夫文明指数 Kardashev Scale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377431.html
[3] 2023-01-15,[小资料,小科普] “世界逻辑日 World Logic Day”,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372064.html
感谢您的指教!
感谢您指正以上任何错误!
感谢您提供更多的相关资料!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杨正瓴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07667-1381891.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