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正瓴
[汇集] 五位院士关于“同行评议”看法
2021-9-28 15:54
阅读:2761

一切真理开始时总是在少数人手里,总是受到多数人的压力。这是一个规律。

不是由于有意压抑,只是由于鉴别不清,也会妨碍新生事物的成长。

为我国2070年开始的诺贝尔科学奖“井喷”清除障碍、铺平道路!

客观规律是客观的;独立于人而客观存在。

                                       

[汇集] 五位院士关于“同行评议”看法

                      

(1)汪品先 院士:为要让国外的专家接受一种不同的理念确实很难

汪品先 院士,中国科学院 地学部.jpg

汪品先 院士,中国科学院 地学部

http://casad.cas.cn/sourcedb_ad_cas/zw2/ysxx/dxb/200906/t20090624_1804283.html

   基础研究不能总是做别人出的题

  “我自己近20年来的国际论文,几乎从来没有被痛痛快快接收的,都要通过不断的‘打架’,因为要让国外的专家接受一种不同的理念确实很难。”但汪品先说,这恰是新成果的价值所在,“没有摩擦力不做功,也没有轻轻松松就能搞出来的重大突破。”

  汪品先坦言,他是在60岁以后才有这个“觉悟”。

  “我们的科学研究不能定位在多发论文。”汪品先说,“实际上回顾科学历史,大概只有5%的论文才是有价值的,我们要有志气去做这5%。”

  汪品先说,多年来,国内科研人员从外国学术期刊上选来研究题目,买了外国生产的仪器进行分析,取得的结果用外国的文字在国外发表。这种“两头在外”的模式,构成了当前中国基础研究的主体,中国科研人员成为世界科学界最大的“外包工”。

                  

(2)刘嘉麒 院士:“地球科学”来说,半个多世纪来虽说年年都有进步,都有发展,其实多是量变,缺少质变

刘嘉麒 院士,中国科学院 地学部.jpg

刘嘉麒 院士,中国科学院 地学部

http://casad.cas.cn/sourcedb_ad_cas/zw2/ysxx/dxb/200906/t20090624_1804375.html

   基础研究不是大众科学,不能靠人多,不能靠庸才;而应是一支层次分明、精明强干、有领军人物的精英队伍。给他们一个宽松的环境和有效的工作平台,鼓励成功,容许失败,不能搞短平快,即使三五年没搞出成果,也不要放弃,不要否定;有的重要成果可能需要十年八年乃至更长时间才能成功。

   一次精彩胜过无数次平庸

   创新是基础研究的灵魂。从事基础研究的人不能循规蹈矩,墨守成规。要敢于思考、敢于创新、敢于标新立异,要想办法做新的、比别人强的东西。

   当今社会和科学到了大变革、大创新的时代。以“地球科学”来说,半个多世纪来虽说年年都有进步,都有发展,其实多是量变,缺少质变,过去的一些理论和认识有的已经老化、过时甚至谬误,必须推陈出新,创立新的理论和方法,在量变的基础上来一个突变。

   做基础研究,选好题目非常重要。爱因斯坦就这样认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所以,要选择一个方向,占领一个领域,掌握一种手段,解决一个问题。现在有些科学工作者“跟踪”比较多,创新比较少。跟踪虽保险,但很平庸;创新有风险,但很精彩。我觉得一次精彩胜过无数次平庸。

                  

(3)王晓东 院士:科学家要的“自由”很简单。首先,他有权去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不必事事征求别人的意见

王晓东(Xiaodong Wang),中国科学院 外籍院士.jpg

王晓东(Xiaodong Wang),中国科学院 外籍院士

http://casad.cas.cn/sourcedb_ad_cas/zw2/ysxx/wjysmd/201312/t20131223_4003253.html

   科学家是人类大部队的“侦察兵”,走在人类认知的最前沿,去探索各种可能的道路。历史上,这些探路者绝大部分都“死”掉了——科学家在探索的过程中很少能取得真正的成功;甚至哪怕方向对了,也有可能多年看不到胜利的果实。

   因此,科学家最怕的是,在这条本就很艰难的探索之路上,再套上重重枷锁:只能走这条路,不能走那条路;只能带两天干粮,第三天饿了再来申请……戴上这么多镣铐,怎么能为人类大部队探索出前所未有的新方向?

   王晓东:科学家要的“自由”很简单。首先,他有权去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不必事事征求别人的意见特别是不必听取外行的意见;其次,他能获得必要的资源去做想做的事。

   因为科学活动本质上是一种荣誉活动,科学家是为了自己的荣誉、集体的荣誉,乃至全人类的荣誉而奋斗。他们致力于证明的,是人类究竟能达到多高的智慧,能做到多大的事情。

   因此,科学共同体本质上是一个荣誉的系统,而不是一个唯利是图的系统。如果把科学家当贼防,最后的结果只能是逼良成贼;如果给科学家真正的尊重和信任,他们就会自觉地创造出更多的荣誉。

   所谓颠覆性、突破性的科学发现,就是人们曾经认为对的事,你说它不对;认为行不通的路,你走成了。因此,大多重要的科学突破都要经历一个被忽视、被质疑的过程。如果科学家连自由都没有,又怎么能走得下去呢?

                  

(4)陈霖 院士:越是原创性思想越易遭到质疑

陈霖 院士,中国科学院 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jpg

陈霖 院士,中国科学院 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

http://casad.cas.cn/sourcedb_ad_cas/zw2/ysxx/smkxhyxxb/200906/t20090624_1803355.html

   2003年发现“大范围首先”的脑成像证据的论文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仅投稿过程就达4年以上,几个补充的更充分的对照实验都是在审稿者的推动下完成的。

                  

(5)陈运泰 院士:优秀的成果发表在一般刊物上也很常见

陈运泰 院士,中国科学院 地学部.jpg

陈运泰 院士,中国科学院 地学部

http://casad.cas.cn/sourcedb_ad_cas/zw2/ysxx/dxb/200906/t20090624_1804486.html

   在概念上有突破、在方法上有创新,以及在结论上有推进,这样的成果才能称之为优秀成果。

   当然,优秀的成果还要能经受住时间的检验。有些不符合主流观念、不符合一般认识的成果可能在最初并不受人待见,在若干年之后才被证明是正确的。从科学发展历史看,优秀的成果发表在一般刊物上也很常见,例如有关“板块构造理论”的一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论文在提出之初因为不符合当时的主流思想,很难在大刊上获准发表,只能发表在一般刊物上,而如今与板块构造理论相悖的论文也不容易在大刊上发表了。此一时彼一时,这也符合科学理论的发展规律。

                 

参考资料:

[1] 操秀英. 汪品先院士:基础研究要立志去做“有价值的百分之五”[N]. 科技日报,2021-09-08 第01版:今日要闻 

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html/2021-09/08/content_521263.htm?div=-1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1/9/464694.shtm

[2] 刘嘉麒. 基础研究艰巨而神圣,不能靠人多、不能靠庸才[N]. 2021-09-21.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1/9/465564.shtm

[3] 李晨阳. 王晓东:科学家需要什么样的“自由”[N]. 中国科学报, 2021-09-24 第1版 要闻

http://paper.sciencenet.cn/dz/dzzz_1.aspx?dzsbqkid=36704

http://paper.sciencenet.cn/sbhtmlnews/2021/9/365501.shtm?id=365501

[4] 科学网,2012-11-13,陈霖院士:越是原创性思想越易遭到质疑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2/11/271621.shtm

http://www.gov.cn/jrzg/2012-11/12/content_2263327.htm

[5] 科学出版社,2020-12-18,陈运泰院士:中国科学家要有“期刊因我而出名”的精神

http://wap.sciencenet.cn/blog-528739-1263082.html

https://new.qq.com/omn/20201215/20201215A08EWJ00.html

专家观点:
[1] 刘益东, 中国科学报, 2021-08-19 第4版 综合, 破“五唯”后,如何甄选学术带头人
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21/8/364738.shtm
http://paper.sciencenet.cn/dz/dzzz_1.aspx?dzsbqkid=36527
http://paper.sciencenet.cn/dz/upload/2021/8/20218182396133.pdf
http://news.sciencenet.cn/dz/dznews_photo.aspx?t=&id=36531

   让做不出原始创新者去评议他人的原始创新,结果不言而喻。正如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匡迪指出的:搞项目评审、专家投票,往往把颠覆性技术“投”没了。

相关链接:

[1] 2021-09-01,[负能量] “同行评议”妨碍创新的实证研究结果汇集(2019+)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302382.html

[2] 2020-08-21,[汇集] “同行评议”扼杀原创的权威观点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47293.html

[3] 2020-07-23,[待考证] Zenas 公理:阿加西教授(Joseph Agassi)于1980年代?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43254.html

[4] 2019-10-09,[负能量] 同行评议缺点和消极作用的报道(汇集)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01265.html

[5] 2019-09-25,近年关于“同行评议”的大数据实证研究论文(汇集)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199462.html

[6] 2020-12-27,“同行评议”的永远难题:怎么评?谁去评?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64398.html

                    

感谢您的指教!

感谢您指正以上任何错误!

感谢您提供更多的相关资料!

                          

(热门)[求证] “同行评议”妨碍原创的院士看法汇集 +1.jpg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杨正瓴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07667-1306012.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22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37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