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lyang 求真务实

博文

“从0到1”原创:稳定支持、摇号与同行评议

已有 2731 次阅读 2020-9-30 14:36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从0到1”, 原创, 稳定支持, 摇号, 同行评议

一切真理开始时总是在少数人手里,总是受到大多数人的压力。这是一个规律。

不是由于有意压抑,只是由于鉴别不清,也会妨碍新生事物的成长。

为我国2070年开始的诺贝尔科学奖“井喷”清除障碍、铺平道路!

客观规律是客观的;独立于人而客观存在。

                                               

“从0到1”原创稳定支持摇号同行评议 

              

   看到2020-09-29的《杨卫院士详解科研评审制度:基金申请的5点建议》很振奋!希望之光!

  由于“同行评议”是“旧知识评价新知识”,因此具有阻碍“从0到1”原创天然特性。

同行评议:阻碍“0到1”,不阻碍“1到2”,帮助“2到3”。

           

  (1)牛顿1670年向《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哲学汇刊》的第一篇投稿,就“被”同行“恶意评审”。

  (2)1860年,麦克斯韦“被”阿伯丁大学解雇了(was declared redundant)。爱丁堡大学求职失败。

  (3)佩雷尔曼“被”下岗

  “同行评议”,尤其是短时间窗口的同行评议,是扼杀“从0到1”原创的首要因素!

   Peer review: Destroys true sciences from the start?

         

  反过来:

  (1)日本上个世纪后期的“稳定支持研发经费”,引发了本世纪的诺贝尔科学奖“井喷”。

  (2)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和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的高层说得中肯:获得奖助就像中乐透,却没有乐透盲选省时省力公平的好处。

   德国大众汽车基金会(Volkswagen Foundation)表示,盲选排除了长久以来困扰学术界的偏见影响,更扩大了中选项目的多元性。

            

不要同行评审,才能真正促进“从0到1”原创。

若是创新,必有阻力,而且阻力的大小创新程度正比

普朗克科学定理!

   同行评审的主要作用:使真正的“从0到1”原创胎死腹中真正“从0到1”原创扼杀在摇篮里


   看“同行评议”的意见,

   就像看卓别林的戏剧。

   它们给我们“带来了无休止的笑声,甚至可以使人笑出眼泪来。然而,人们却无法说明那是欢乐的眼泪还是辛酸的眼泪。”

    

   谁是原创的敌人?谁是原创的朋友?这个问题是原创的首要问题

   **过去一切原始创新成效甚少,其基本原因就是因为不能团结真正的朋友,以攻击真正的敌人。***是原创的向导,在原创中未有**领错了路而原创不失败的。

               

参考资料:

[1] 科学网,2020-09-29,杨卫院士详解科研评审制度:基金申请的5点建议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0/9/446389.shtm

  基金委最近出了一个对待“从0到1”研究项目的特殊评审办法,更多地强调申请人和基金项目主管的交互。

  申请人最开始写的项目书可以很简单,然后被拿去预审。只要其中有一处明显的创新点,就可以让申请人围绕这一点,重新写一个比较详细的项目书。

  这是一个迭代过程,希望能最终迭代出最能突出创新性的版本。在项目进行过程中,也会分阶段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决定资助金额。

[2] 新华网,2019-10-11,日本迎来“诺奖热潮” 从科学到工程获奖领域广泛 

http://www.xinhuanet.com/world/2019-10/11/c_1210307397.htm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47107383699397810&wfr=spider&for=pc

http://news.china.com.cn/2019-10/11/content_75290207.htm

  从过去情况看,获得诺奖的成果大多是研究人员25至45岁取得。在当前日本的大学和研究机构,对20岁至39岁的年轻研究人员大多采用聘用制。研究人员追求短期成果,难以作出大胆挑战和踏实从事基础研究。

[3] 中国科学报,2019-12-16,日本诺贝尔奖为何“井喷”

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19/12/352012.shtm

  在稳定支持研发经费不足的情况下,为了获得更多的竞争性研发经费的支持,科研人员不得不紧跟热点,努力承接课题。结果,虽然争抢到了不少研发经费,发表了不少科研论文,但由于研究注意力过于分散,很难在某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日本国立大学获得的稳定支持经费很大一部分是按照学科和人头进行分配的,因此大学教授们可以按照自己的学术兴趣自主使用这些经费开展科学研究,而且在多年不见成效的情况下仍然可以锲而不舍地继续从事相关研究。琢磨多年,取得若干进展之后,还可以基于这些前期研究申请竞争性研发经费的支持。虽然不少人在无人区开展自由探索无疾而终,但是达到预期目标取得重大突破的也不在少数。

  可以说,没有稳定且充裕的研发经费的支撑,日本上个世纪最后30年不可能有那么多学者在无人区开展自由探索时取得成功。

[4] Enago英论阁,2020-01-08,申请科研项目如乐透中签?不如随机筛选?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81387-1213386.html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和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最先点出问题。这两所机构的申请成功机率低得不具鉴别度,审查人被迫在同样好的申请件中选出几个给予奖助。机构高层说得中肯:获得奖助就像中乐透,却没有乐透盲选省时省力公平的好处。

  自2015年开始,新西兰的科学技术创新国家科学挑战赛(SfTI fund)及健康研究委员会(New Zealand Health Council)施行盲选,后者的高级研究资金经理指出,水平最高和最低的申请件很容易分出来,评审委员的时间都花在整理中间程度的项目排序上,不如将排序时间省下来。德国大众汽车基金会(Volkswagen Foundation)自2017年开始实验部分盲选,部分申请依然透过同行审查筛选,其他则由符合条件的申请件中抽出得奖者,基金会表示,盲选排除了长久以来困扰学术界的偏见影响,更扩大了中选项目的多元性。

[5] 国际科学编辑,020-9-27,期刊通过抽奖来决定论文是否发表,靠谱吗? 精选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387871-1252264.html

  越来越多的研究机构使用抽奖系统(Lottery system)来分配研究经费。支持者们甚至建议,学术期刊也可以用抽奖系统来决定该发表哪些论文[1]。

[5-2] David Adam. Science funders gamble on grant lotteries. Nature. 2019 Nov 20;575(7785):574-5.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19-03572-7

[6] 郭铁城,中国科学报,2014-12-12,三大创新定律告诉我们的真相

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14/12/295069.shtm

   第二定律——阻力定律。其内容是:若是创新,必有阻力,而且阻力的大小与创新程度成正比。

相关链接:

[1] 2020-8-01,破除论文“SCI至上”:[历史] 艾萨克·牛顿斗不过“同行评议”!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44556.html

[2] 2020-06-12,[崩溃] 只有“民科”才能成就最高的人类科学进步?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37591.html

[3] 2020-07-16,破除论文“SCI至上”:科技评价:数量作用不大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42258.html

[4] 2020-09-27,[惊悚] 千万不能迷信专家!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52295.html

[5] 2020-08-21,[汇集] “同行评议”扼杀原创的权威观点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47293.html

          

感谢您的指教!

感谢您指正以上任何错误!

感谢您提供更多的相关资料!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07667-1252737.html

上一篇:爱晚湖里的荷花:卡片机傻拍2020(52)
下一篇:[严肃内容] 2019年 SI 的新“安培定义”,是对我2012年第二方案的细化
收藏 IP: 202.113.11.*| 热度|

21 王从彦 苏保霞 武夷山 杨学祥 郑永军 李毅伟 许培扬 马鸣 檀成龙 刘炜 范振英 李剑超 胡文兵 王汉森 尤明庆 张学文 黄河宁 梁洪泽 杜占池 晏成和 xqhua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8 23: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