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ther8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rother8

博文

文化与文明

已有 2168 次阅读 2021-6-22 16:17 |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我们每天都能听到这样的说法:你是一个文化人,你很有文化,我们要开发文化市场,中华名族有伟大的文化等等。

文化这个词,耳熟能详,可是就是难以理解其全貌,这是其内涵不断演化扩增的结果。我们可以把这类词汇类比于一个压缩饼干,看着小,其实膨胀起来,其体积远远超出你对它的预期。

关于文化与文明的著作非常多,本文并不打算按照专家的方式去思考,去定义。因为这种展开定义的方法最后不好收场。我们从几个不同的层面去思考这个问题,去挑战一下已有的一些可能的“误区”。误区之所以要加引号,是因为本文的观点也未必正确。

文与化链接在一起源于周易“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是纹饰,是可以看得见的表象和规律。而化则是一正一反的两个人,表示被转化。所以这里的文化其实就是指通过观察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用来感化众人治理天下。这些可以看得见的社会现象会包括风俗、法规、道德等等。

古人所处的时候缺乏科技,因此,对文化的理解,很多时候真的只能观察表象,这个“文”定义得非常贴切。第一,他们缺乏对文的深层机制理解,缺乏考古与现代科学方法的支撑。社会为什么这么运行?为什么会出现一些奇怪的文化现象?这些文化现象有无演化规律可循?古人并不是能全面理解。第二,文化从一开始就贴标签于人类自身,限定在人类社会。人们对自然界,不同物种中的文化现象,基本上不承认也不与理睬。关关雎鸠,舞翅双舞,被认为是动物的本能。研究发现,同一种鲸鱼或者鸟类,在不同的群内,他们的行为习惯并不一样,具有典型的文化行为。北海道的猴子学会了泡温泉,有模有样,这是猴子种群的文化,可以被代代相传。所以,文化并不能局限于人类社会内部。视野要开阔些,把人当做万物一种,就会发现,自然界中文化产生的目的,文化并不神秘。

在自然界中,文化现象存在的目的为何?

相对于人类社会,自然法则下的动物世界较为简单,以伦理道德与人类社会也大相径庭。雌性螳螂可以吃掉雄性蟑螂;章鱼在产卵后可以饿死自己;当老鼠的种群大到了一定时候,就会去集体自杀。这些现象,可以称之为动物界的文化,背后的动机非常明确,为了种群的繁衍。

有了这一基础,自然界中的动物文化就无所谓好坏之分。其实,这一现象在人类社会中也存在,比如缠足、文身、脖子带钢圈等一些看似较为古怪的文化,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一定有其道理。

人类从几百万年起,逐步脱离自然,形成了人类社会特有的文化圈。这一功劳在于大脑的发展,处理信息能力的增强。受大脑容量的影响,动物界之间的交流比人类简单,种群内部的文化样式也较为单一,而人类的文化模式则从不同维度加以拓宽。首先是工具文化的兴起。目前的右撇子,其实就是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文化现象。石器的模式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功能也越来越强。通过工具的发展,人类外在的衣食住行,属于“文”的这部分越来越丰富,人类穿上了衣服,考上了火,有了多余的财产去陪葬死去的亲属。

人类生活的丰富,情感也随之加强,诗歌舞蹈等艺术文化在很早就会出现。这些外在的表现形式是早期文化的重要内容。

因为能够成为文化的一部分,必须是经过大浪淘沙,在长时间内形成的稳定信息集合体。和生物基因一样,文化本身有很强的传承作用。通过不同文化类型的交叉,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异。

这些稳定的信息集合体最主要的功能是增强族群意识,为保护族群强大与目标一致起到最为关键的作用。所以,按照这个标准,让族群有信息凝聚力,才是文化的最终目标。这有点像纸币,是一个信誉体系,大家都相信它能买东西,它就有购买价值。传国玉玺就曾经具有这样的信誉功能。得传国玉玺,就可法定做皇位。得屠龙宝刀,就可以号令武林。其实背后都是一个信誉体系在做支撑。

因为具有稳定性和可传承性,文化的作用也就体现在对族群个体行为的限制。到什么时间做什么事情,遵守什么样的道德伦理,吃什么食物,什么样的衣服,留什么样的胡须等等不一而足。我们对自己身边的文化习惯,习以为常,侵入骨髓,这是一个民族最为强大的生存能力来源。

一个种群,稳定地生活在一起,可以起到保护作用。因此,通过文化行为,让渡自然界中的自由,人类可以欣然接受。

最近几千年,文字的出现,改变了文化的走向,因为知识可以被快速积累,文化内涵愈加复杂。随着族群数目的增大,简单的通过服饰、生活习惯等等文化现象无法再有效支撑其稳定的社会结构。于是,人类大力发展指向人类灵魂的文化,比如神话和宗教。这种人类文化,简直是一本万利。只要构造出一个大家都相信的太阳神,大家就可以为之奋斗。

人类的开明时代到来,其实还是知识积累的结果。科学与技术快速发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分支。

发展到现代社会,文化就形成了两种主要模式:全人类的和局部的。全人类的文化模式是最基本的,源于几十万年的奠基,比如穿衣服遮体,这几乎是全人类的共知。而局部的,则与不同民族的发展有关。不同的民族生活在不同的气候和资源环境中,会形成自己独特色文化内涵。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因此,最近几千年,是不同民族的文化快速发展与多样化进程的主要时期。

在文化的基础上,什么是文明?

文明是人类在充分发展了文化体系后,有了文字和城市后,才形成的更为复杂的文化集合体。一个文明可以包含多种文化特征,文明的主要作用,就是要保护这些专属文化的传承。文明可以消亡,但是其部分文化体系找到新的文明载体,可以继续生存。比如古希腊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其文明体系消失了,但其文化内涵还在其他文明中呈现。比如佛教,在中华文明中得到了发展。

关于西方国家,John Malley所著《西方四种文化》,把西方整体文化分为四个部分:先知文化、学术-专业文化、人文文化、艺术文化。他们之间相互竞争合作,非常清楚。在中国文化体系中,我们没有先知文化,学术-专业文化弱化为专业文化,人文和艺术都有,但是二者更加二者合一。如果非要从中国古代文化中分离出独立的文化特征,可以表述为:神话宗教文化、专业技术文化、人文艺术文化、民族统一文化。

近现代,西方国家凭借其独特的科学文化横扫世界,并重新定义全世界的文化与文明等级。1840年,中国在于西方文明对决中,暂时落后,被定义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一个原因就是我们有先进的技术文化,但是没有系统的科学文化。这也坚定了中华民族在构建系统科学体系中的决心。

目前,中国是全世界最为有体系的国家,只要补齐了科学文化短板,中华文明体系就更加健全。产生于西方的科学文化本身具有两面性,其先进性在于是探索自然世界的有利法宝,其反面作用在于给自然世界带来强大的压力。其破坏性会让人类处于进退两难的境界。但是,在中华文明的文化体系中,其丰富的人文艺术和民族统一文化,尤其天人合一的思想,在新时代为中华文明发展科学文化的同时,为中华文明的崛起,在正确的航向上行驶保驾护航。

文明的稳定在于其体系内部各种文化种类的齐全与互补。不同文化类型之间相互促进,也相互制约。只要是产生于地球的文化和文明,都可称之为地球文化与文明,依托与地球的资源而发展。因此,我最终理解的文化,就是人类依靠地球资源而形成的所有社会现象的总和。

只要人类开启探索外太空起,星际文明会是人类的下一阶段主要发展点。星际文明与地球文明的重新碰撞,将会在人类几百几千年后,成为主流。从外太空的视角看地球人类文化与文明,就会更好定义。

飞向外太空,发展还是不发展,这是个问题。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057014-1292241.html

上一篇:通识教育为什么至今理论纷呈?
下一篇:信息与知识演化:封装的后果
收藏 IP: 110.65.147.*| 热度|

3 武夷山 郑永军 周忠浩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19: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