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探秘一甲子 科学报国六十年
2018-11-13 15:29

 
 古往今来,人类对星空的好奇与憧憬从未减退。自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开辟“空间时代”的新纪元以来,人类的活动范围不断向空间延伸,太空成为人类生存发展的第四疆域。作为人类空间活动中重要的一类活动空间探索和空间科学实验,不仅能拓展人类科学认知,有望回答人类和地球的起源与命运等终极叩问,推动科技文明进步,还能牵引带动经济社会发展,增进人类福祉。
 
 自古以来,中国人始终怀揣着探究宇宙奥秘的梦想。嫦娥奔月、夸父逐日……每一个传说都与太空有着不解之缘,万户飞天则有可能是人类最早利用火箭飞向太空的壮举。中国至今仍保存着世界上历时最长、最完整的天象记录。英国科技史学家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对中国古代的空间科学有过详细客观的描述。早在公元前2000年,中国在《尚书·胤征》中就记录了大食分日食的发生情况;《春秋》中记录的发生于公元前613年和公元前467年的两次彗星来访事件,被认为是人类历史上关于哈雷彗星回归的最早两次观测;公元前28年,中国对太阳黑子的观测和记录比西方同类文献几乎早了一千年;古代中国还是最早观测新星的纪录保持者,早在约公元前1300年就留存了世界上最早的关于新星的记录。
 
 随着中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中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航天大国。中国的空间科学也在不断发展壮大,登上了世界舞台。成立于1958年的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在中国航天事业与空间科学发展的每一个历史阶段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写下了无愧于时代的篇章。从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到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从我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空间科学卫星任务——“双星计划”到空间科学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悟空”“墨子”“实践十号”“慧眼”的科学卫星系列;从空间科学基础研究,到满足国家重大需求。从先进有效载荷研发和集成,到空间科学研究与任务支撑保障,从子午工程一期圆满收官到二期启动建设,再到提出国际子午圈大科学计划……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始终发挥了骨干引领和示范带动作用,做出了奠基性、开创性、基础性的贡献。
 
 本期杂志我们将系统梳理60年来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的奋斗历程,在我国空间科学事业中作出的主要成就,诞生的一批有代表性的科研创新团队,以及未来战略规划。
 
 60年,对于宇宙的年龄来说,只是倏忽一瞬;60年,对于空间科学事业来说,也只是刚刚起步。相信随着我国空间科学事业的飞速发展,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必将肩负历史赋予的重任,引领空间科学发展,带动空间技术创新,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航天强国作出新的贡献。

 

《科学新闻》 (科学新闻2018年9月刊 社论)

分享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