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癌治癌 刻不容缓
2018-04-10 12:51

 
为了能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全方位、全周期维护和保障人民健康,2016年10月,我国正式发布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
 
作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宏伟蓝图和行动纲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为国人勾画了多个实现“共建共享,全民健康”主题的战略目标。
 
其中之一,就是到2030年,实现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慢性病健康管理,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提高15%。这一点与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加强癌症等重大疾病防治攻关”高度契合。
 
癌症防治 重在早诊
 
癌症,一个令人闻之色变的词语。
 
人们之所以“谈癌色变”,是因为在大多数人心中,癌症几乎等同于死亡。而事实上,87%的高死亡率也无愧于它可怕的名头。癌症作为全球第二大致死病因,每天大约夺去2.2万条生命。
 
中国的情况同样不容乐观。当前在我国,癌症已成为疾病死因之首,且发病率和死亡率仍在不断攀升,对公众健康造成巨大威胁。
 
一组数字或许让人们对这种疾病的残酷有更为直观的认识。2017年年初,国家癌症中心在汇总了全国347家癌症登记点的数据后公布:我国现阶段每天约有1万人被确诊为癌症,相当于平均每7分钟就有一人患癌。每一项数据都用客观的事实告诉我们:中国正在面临着一场艰难的抗癌战争。
 
但其实,人类在这场不得不面对的战斗中并不完全处于被动,这一点可从我国发病率和死亡率排名第二的癌症——胃癌的防治上窥见一二。
 
30多年前,日本和韩国都曾是胃癌高发国。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日韩开展了以胃镜为基础的强制性筛查。如今,日本和韩国的早期胃癌占全部胃癌的比例分别达70%和55%,胃癌的5年生存率分别达62.1%和65.3%。而未来,日本的目标是将早期胃癌筛查率比例提高到90%,使胃癌5年生存率达到90%。
 
美国方面也是如此。美国癌症学会(ACS)的统计数据显示,美国癌症死亡率至1991年开始出现下降拐点,到2011年累计下降了22%,超过150万人免于癌症死亡,而下降的主要原因正是得益于癌症筛查和早诊早治方面的进展。
 
相比之下,我国早期胃癌发现率不足10%,且胃癌5年生存率仅为27.4%,与世界发达国家差距显著。
 
换言之,早期的(肺部、胃部等)疾病就好似小树发芽,连根拔除并非难事;但到了中晚期,待树苗长成了大树,就很难再连根挖除。因此,预防癌症,必须将其“幼苗”扼杀在“摇篮”之中。对此,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兆申表示:“早期筛查是预防胃癌的关键。”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了我国到2030年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提高15%的目标,而实现途径之一,就是要依靠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慢性病健康管理。
 
比如,实施慢性病综合防控战略,加强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强化慢性病筛查和早期发现,针对高发地区重点癌症开展早诊早治工作,推动癌症、脑卒中、冠心病等慢性病的机会性筛查等等。
 
另外,健康中国的实现更离不开健康意识的转变,在健康管理的新模式下,公众也需要完成由“有病了再去治”到“提前防治,早诊早筛”的思维转变。
 
探索前沿 革新技术
 
“国家科技投入要向民生领域倾斜”“使科技更好造福人民”。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我们看到了国家对于通过探索和革新医学前沿技术造福重大疾病防治的鼓励与期待。
 
近年来,伴随着科研投入的持续增加以及国家的高度重视,我国在肿瘤治疗前沿技术探索方面的成绩可圈可点,临床一线医务人员与后方的医学研究者一道,致力于将新的科技、新的理念、新的技术和新的治疗方法带到患者身边。
 
2017年12月12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走进武汉协和医院,与20多位肿瘤专家进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站谈”。总理仔细询问了攻克癌症的最新研究和临床进展情况,并听取了专家们对于囊泡治疗法和CAR-T细胞治疗法的介绍。
 
其中,CAR-T疗法即所谓的“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疗法”。它先采集患者的外周血并提取T细胞,然后对病人免疫T细胞进行生物技术改造,令其识别肿瘤细胞表面的抗原,最后再把这些细胞重新回输到病人体内,以达到识别、杀死肿瘤细胞的治疗目的。
 
由于CAR-T疗法是针对患者T细胞进行基因技术处理的个性化疗法,因此可以说,其与当今主流的口服药物与注射药物等治疗方式的思路截然不同,对医生、患者乃至监管者而言,都是一个颠覆性的全新范式。在美国,CAR-T疗法已经获批并以商品名“Kymiah”用于临床,用来治疗25岁以下青少年及儿童的复发性或难治性B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
 
可喜的是,在这一领域研发方面,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已经逐渐“并跑”甚至“领跑”。数据显示,目前全球细胞免疫治疗领域约1/3的临床试验集中在我国,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好消息。
 
而在日前举行的“科技创新助力健康中国”两会主题圆桌会上,20多位全国两会代表委员、医疗领域知名专家和企业家齐聚一堂,围绕科技创新与国民健康这一话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在介绍目前针对肺癌新的治疗方法时,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肿瘤内科主任医师王洁表示,随着人们对肺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理解及其细胞分子学机制的进一步掌握,分子靶向药物也逐渐成为治疗肺癌的新方法。
 
而伴随着免疫治疗、微创手术、精准放疗等更多医疗手段的进步,癌症的死亡率也必会有所下降。
 
中西结合 协同攻关
 
对于中国来说,在癌症治疗领域有一个得天独厚的优势——中医药。因此,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支持中医药事业传承发展”也被视为是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内容。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院长王阶日前在做客新华网2018全国两会特别访谈时介绍,目前得益于中医药的参与,肿瘤防治有了比较大的进展。
 
比如,广安门医院这些年来一直承担着重大攻关课题,像肿瘤、冠心病、糖尿病。通过中医药,能够减轻放化疗的毒副作用,这正是重大疾病的协同治疗。
 
与此同时,我国不少中医院和科研机构也纷纷加入肿瘤防治的研究工作中来,探寻如何实现中医药与现代科技手段更好的结合,发挥其在重大疾病攻关中的显著作用。
 
2017年,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参与了科技部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大专项项目——胃肠恶性肿瘤二级预防协同化疗抗转移复发的中医药方案循证评价研究。该研究针对脾虚这一发病机理,就中医药在癌前病变中的逆转作用、化疗期间的协同作用、抗转移复发中的康复作用等方面,开展多中心随机大样本研究。
 
除了中西医之间的协同,癌症防治还有赖于不同医学研究领域之间的协同与配合。
 
近年来,北京生命科学与健康领域的创新链条日益完善,链条上的很多科研机构、企业在某些领域已形成较大优势,但大部分都是单打独斗,难以形成集团优势和创新放大效应。因此,2016年12月17日,在北京市科委的大力推动下,京区多家科研机构和企业共同参与的“北京生命科学与健康协同创新联合体”正式成立。
 
协同创新联合体立足国际学术前沿,以推动跨学科领域合作为基本出发点,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交叉研究、协同攻关”,促进癌症发生机制研究、癌症诊疗新技术、靶向药物开发等方面的合作研究,加强前沿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癌症防治攻关同样还需要医保的协同支持。比如,日本、韩国、美国等消化道肿瘤的高发国家,均将医保部分资金专门用于恶性肿瘤的早期筛查,从而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因此,提高基本医保和大病保险保障水平,扩大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范围,继续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人均财政补助标准等目标,也都出现在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具体要求之中。毕竟只有人民群众身心健康、向善向上,国家才能生机勃勃、走向繁荣富强。■
 
《科学新闻》 (科学新闻2018年3月刊 封面)

分享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