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自然科学基金委)与财团法人李国鼎科技发展基金会(以下简称李国鼎基金会)关于联合资助海峡两岸科学家合作研究达成的协议,双方每年共同资助中国大陆与台湾地区研究人员间的合作研究项目。经过公开征集,2020年度共收到自然科学基金委与李国鼎基金会联合科研资助基金项目申请71份。经初步审查并与台湾方核对清单,确定有效申请62份。现将通过初审的项目公布如下:
序号 |
科学部编号 |
项目名称 |
大陆 申请人 |
大陆依托单位 |
台湾 申请人 |
台湾合作单位 |
1 |
3201101731 |
基于SiO2纳米探针和贵金属纳米粒子表面等离子共振双重信号增敏的真菌毒素免疫检测研究 |
周玉 |
长江大学 |
黄素华 |
台湾亚洲大学 |
2 |
3201101801 |
近海养殖区域典型污染物由环境向生物迁移转化规律及其对海产品安全性的影响 |
付凤富 |
福州大学 |
陈玟伶 |
台湾大学 |
3 |
3201101802 |
茄果类蔬菜对重金属吸收迁移转化机制及风险评估 |
朱诚 |
中国计量大学 |
张博雅 |
台湾台北护理健康大学 |
4 |
3201101803 |
接种生物胺降解菌消减传统发酵鱼露生物胺的机理研究 |
徐莹 |
中国海洋大学 |
李憶甄 |
台湾高雄科技大学 |
5 |
3201101804 |
热加工和氯化钠的双重效应对畜禽鱼肉中典型危害物形成的影响机制与控制 |
黄轶群 |
长沙理工大学 |
李伟如 |
台湾台北医学大学 |
6 |
3201101806 |
水稻重金属镉迁移富集特征与金属同位素示踪研究 |
刘娟 |
广州大学 |
Chuan-Chou Shen |
台湾大学 |
7 |
3201101807 |
重要海洋生物毒素绿色免疫分析基础及智能化检测技术开发 |
徐振林 |
华南农业大学 |
余豐益 |
台湾中山醫學大學 |
8 |
3201101808 |
肉制品热加工过程中PAHs的产生机理与控制措施 |
周斌 |
南京工业大学 |
曾昭衡 |
台湾台北科技大学 |
9 |
3201101809 |
食品病原体污染的快速与智能检测 |
冯晔 |
浙江大学 |
陳奇良 |
台湾長庚紀念醫院 |
10 |
3201101810 |
传统特色发酵食品中生物胺及亚硝胺形成及控制研究 |
孔保华 |
东北农业大学 |
蔡永祥 |
台湾高雄科技大学 |
11 |
3201101811 |
食品接触材料的风险评估 |
吴永宁 |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 |
陈秀玲 |
台湾成功大學 |
12 |
3201101812 |
复合食品接触材料中非有意添加物的迁移研究及风险评估 |
林勤保 |
暨南大学 |
秋霞 邱 |
台湾屏东科技大学 |
13 |
3201101813 |
食品加工方式影响原肌球蛋白致敏性及过敏小鼠肠道菌群的研究 |
刘光明 |
集美大学 |
蔡宗佑 |
台湾辅仁大学 |
14 |
3201101815 |
休闲食品热加工过程中的油脂氧化危害物形成机制和智能测控技术研究 |
顾海洋 |
滁州学院 |
施明智 |
台湾中国文化大学 |
15 |
3201101816 |
基于金属硫化物复合材料构建对黄曲霉毒素B1灵敏检测的电化学传感界面及其电极过程动力学研究 |
雷武 |
南京理工大学 |
陳生明 |
台湾台北科技大学 |
16 |
3201101817 |
婴幼儿益生苹果果泥非热加工与安全质量控制研究及产品开发 |
殷丽君 |
中国农业大学 |
陈邦元 |
台湾辅仁大学 |
17 |
3201101818 |
冷藏海鲜等静压/CO2/温度协同加工方法及微生物灭活机制 |
郎利辉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吴 炳庆 |
台湾成功大学 |
18 |
3201101819 |
食品接触材料 -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回收再利用过程中危害物迁移转化机制与风险评估 |
马爱进 |
北京工商大学 |
王惠民 |
台湾中兴大学 |
19 |
3201101820 |
食品加工方式与添加剂对烘焙食品品质及肠道菌群的影响机制 |
赵强忠 |
华南理工大学 |
王志尧 |
台湾成功大学 |
20 |
3201101821 |
鱼制品晚期糖化终末产物类型解析及形成机制研究 |
董士远 |
中国海洋大学 |
林哲安 |
台湾中兴大学 |
21 |
3201101822 |
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环境及产品中肠杆菌科微生物快速检测与智能识别体系研究 |
崔生辉 |
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 |
黃志清 |
台湾海洋大学 |
22 |
3201101824 |
动植物食品中重金属污染物的迁移转化与风险评估 |
章宇 |
浙江大学 |
江舟峰 |
台湾中国医药大学 |
23 |
3201101825 |
热处理中食品残留热不稳定性β-内酰胺类和酰胺醇类抗生素安全风险分析 |
柳增善 |
吉林大学 |
周濟眾 |
台湾中兴大学 |
24 |
3201101826 |
低电压驱动可拉伸的场效应晶体管传感器用于致病菌的快速智能检测 |
黄伟国 |
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 |
林幸莹 |
台湾清华大学 |
25 |
3201101827 |
坚果在电磁场介电加热烘烤过程中主要有害物质的生成与控制 |
焦顺山 |
上海交通大学 |
陈淑德 |
台湾宜兰大学 |
26 |
3201101828 |
闽台特色食品热加工过程中丙烯酰胺的产生与控制 |
翁武银 |
集美大学 |
张佑伟 |
台湾海洋大学 |
27 |
3201101829 |
纳米酶侧流试纸条结合智能手机快速检测营养午餐中常见食品病原菌 |
周小红 |
清华大学 |
张焕宗 |
台湾大学 |
28 |
3201101830 |
红曲酒传统酿造过程杂醇油合成代谢网络解析及其菌群调控机制研究 |
倪莉 |
福州大学 |
郑光成 |
台湾大学 |
29 |
3201101831 |
典型经济鱼体内新型污染物的迁移转化与风险评估 |
陈令新 |
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 |
周佩欣 |
台湾成功大学 |
30 |
3201101832 |
重要海产品中微塑料的迁移转化机制与风险评估 |
周海龙 |
海南大学 |
黄大骏 |
台湾嘉南药理大学 |
31 |
3201101833 |
食用鱼体内四溴双酚A及其主要衍生物的迁移转化与风险评估 |
许艇 |
中国农业大学 |
张健忠 |
台湾中兴大学 |
32 |
3201101834 |
以上转换纳米粒子阵列进行食源性致病菌快速即时筛选 |
邓启良 |
天津科技大学 |
廖尉斯 |
台湾大学 |
33 |
3201101836 |
功能性红曲黃色素——ankaflavin和monascin安全高效的发酵生产策略研究 |
邵彦春 |
华中农业大学 |
林志辉 |
台湾台东大学 |
34 |
3201101837 |
肉灌肠加工方式和添加剂对肠道菌群的影响机制研究 |
冯凤琴 |
浙江大学 |
赖信志 |
台湾长庚大学 |
35 |
3201101838 |
人工甜味剂对肠道菌群的影响及机制 |
郑钜圣 |
西湖大学 |
蒋恩沛 |
台湾中兴大学 |
36 |
3201101840 |
金属污染物在海藻食品中赋存形态转化的分子机制与膳食暴露风险评估 |
付晓婷 |
中国海洋大学 |
凌明沛 |
台湾海洋大学 |
37 |
3201101841 |
基于深度学习结合斑马鱼模型的食品接触材料的风险评估研究 |
翁祖铨 |
福州大学 |
顾皓翔 |
台湾海洋大学 |
38 |
3201101842 |
乳制品加工过程添加乳酸菌抗菌肽或乳酸菌胞外多糖对肠道菌群的影响机制研究 |
易华西 |
中国海洋大学 |
刘燕雯 |
台湾阳明大学 |
39 |
3201101843 |
基于多组学传统发酵食品生物危害物的形成机制及消除策略的研究 |
赵伟 |
江南大学 |
黃坚昌 |
台湾靜宜大學 |
40 |
3201101844 |
可可壳、夏枯草及凉粉草作为两岸食品原料在热加工过程中危害物的产生与控制研究 |
陈海峰 |
厦门大学 |
叶泰圣 |
台湾美和科技大学 |
41 |
3201101845 |
液态乳光氧化形成机制及控制技术研究 |
陈刚 |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 |
刘沛芬 |
台湾中兴大学 |
42 |
3201101847 |
新冠病毒防疫消毒背景下食品接触材料消毒剂残留之风险评估 |
郑唯韡 |
复旦大学 |
赖韵如 |
台湾师范大学 |
43 |
3201101848 |
塑料微粒与增塑剂联合毒性的安全剂量评估研究 |
孙向军 |
上海交通大学 |
维勇 林 |
台湾中国医药大学 |
44 |
3201101849 |
基于介电泳增强的微悬臂梁阵列传感技术的研发及其在食品污染物检测中的应用 |
张青川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吳靖宙 |
台湾中兴大学 |
45 |
3201101850 |
PAHs在主要中式食品中的分布、迁移、变化、快速检测及风险评估 |
吴时敏 |
上海交通大学 |
杨登杰 |
台湾阳明大学 |
46 |
3201101851 |
基于可遗传编码荧光探针的食品生物性污染物的快速与智能检测 |
温玉荣 |
西安交通大学 |
錦鈿 王 |
台湾阳明大学 |
47 |
3201101852 |
热加工食品中典型有害醛类的控制与毒性干预 |
欧仕益 |
暨南大学 |
沈赐川 |
台湾师范大学 |
48 |
3201101853 |
食品中典型环境有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与风险评估 |
曾永平 |
暨南大学 |
陳宏彰 |
台湾大学 |
49 |
3201101854 |
基于微流控纸芯片的食品致病菌快速检测研究 |
李博伟 |
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 |
刘展冏 |
台湾屏东科技大学 |
50 |
3201101856 |
海洋贝类中关键环境危害物迁移转化与风险评估 |
谭志军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 |
郑学渊 |
台湾海洋大学 |
51 |
3201101860 |
食品污染物变迁的快速检测与风险评估 |
董军 |
吉林大学 |
吴俊哲 |
台湾逢甲大学 |
52 |
3201101861 |
结合机器视觉和微波芯片技术的食品微生物智能检测系统 |
刘冉 |
复旦大学 |
吴宏伟 |
台湾崑山科技大学 |
53 |
3201101863 |
闽台特色鱼露发酵过程中生物胺的产生与调控机制 |
郑宝东 |
福建农林大学 |
Zwe-Ling (瑞林) Kong (龚) |
台湾海洋大学 |
54 |
3201101864 |
环境污染物在食物链中迁移转化的风险评估工具与模型 |
李旭辉 |
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 |
林志诚 |
台湾元培医事科技大学 |
55 |
3201101865 |
传统肉制品加工过程中多环芳香族碳氢化合物与杂环胺化合物的产生及其抑制 |
曹慧 |
福建农林大学 |
陈炳辉 |
台湾辅仁大学 |
56 |
3201101866 |
果胶寡糖调控奶粉中晚期糖化终产物的形成与生物利用性的机理研究 |
李冰 |
华南理工大学 |
吳啟豪 |
台灣師範大學 |
57 |
3201101867 |
渔用麻醉药的可视化智能检测及残留危害的代谢组学研究 |
张玉苍 |
集美大学 |
徐治平 |
台湾大学 |
58 |
3201101868 |
基于新型样品前处理技术的食品中环境污染物的分析方法研究及其迁移转化与风险评估 |
李祖光 |
浙江工业大学 |
廖寶琦 |
台湾成功大學 |
59 |
3201101869 |
米面制品加工过程食源性致病菌中痕量eDNA整合式感测器检测技术研究 |
徐振波 |
华南理工大学 |
林启万 |
台湾大学 |
60 |
3201101870 |
水果风味酱油酿造过程所产生单氯丙二醇的管理控制与安全性评价:以柠檬风味酱油为例 |
周强 |
西安交通大学 |
盧錫祺 |
台湾东海大学 |
61 |
3201101871 |
超声波与超高压加工下海藻多糖提取物对肠道菌群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 |
许雅君 |
北京大学 |
蔡國珍 |
台湾海洋大学 |
62 |
3201101873 |
稻米全产业链中典型环境污染物的迁移转化与风险评估 |
覃思 |
湖南农业大学 |
王淑珍 |
台湾嘉南药理大学 |
联系人:廖丽涓
电 话:010 6232 8256
邮 箱:gat@nsfc.gov.cn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
会港澳台事务办公室
2020年9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