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志伟

大学科技园如何融入区域经济
2020-07-23 21:18
来源:中国科学报

 

 
 
“上海交大科技园从最初的3万多平方米发展到目前的6万多平方米,离不开闵行区政府的大力支持;现在我们又共同推进大零号湾全球创新创业集聚区建设……”
 
在位于上海闵行区零号湾创新创业大楼的一间会议室,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王伟明对旁边就坐的闵行区政府副区长吴斌表示感谢;吴斌也同样感谢上海交通大学,并对包括上海地产集团在内的三方合作表达了美好的期望。而同在会议室的上海交通大学“大零号湾”专项工作推进办公室副主任张志刚很感慨,“合作来之不易”。
 
大学科技园从上世纪90年代发展至今,一直探索如何以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为抓手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尤其在新时期,国家提出加快推进大学科技园高质量发展,这一关键问题又引起各方高度重视。
 
向外围拓展成为趋势
 
1999年,我国首次提出从国家层面统筹规划和推进大学科技园建设,并于当年开始试点工作。2011年,首批认定清华大学科技园等22家大学科技园为“国家大学科技园”。大学科技园的显著特点是以大学为核心或依托大学建立起来的。其兴起,不仅是经济体制改革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需要,也是高等教育改革和大学自我发展的需要。
 
截至目前,我国共有115家国家大学科技园。其中以北京、江苏、上海数量最多,分别为15、15、13家。
 
《中国科学报》记者在采访调研时发现,大学科技园运营空间从高校周边向外围延伸已成为趋势。例如,上海交通大学科技园除了最早从上海市徐汇区发展到闵行区外,还在浦东新区、奉贤区及江苏泰兴、常熟和浙江杭州、长兴等地设立分园;同济大学国家科技园从2001年揭牌成立到现在,已形成“一园多基地”布局,相继建成了杨浦分园、孵化器基地、普陀分园、虹口分园和嘉定分园。
 
同济大学国家科技园董事长戴大勇向《中国科学报》介绍,经过实践发展,该大学科技园已形成“三围绕一依托”特色发展模式,其中“一依托”就是园区运营管理依托校地联动合作。
 
盲目扩张引发“园区病”
 
但上海市教委科技发展中心董淼军等人在调研时发现,部分大学科技园在发展壮大过程中也逐渐显现出了园区缺乏功能分区、总体发展产业定位不清、园区专业化服务分工不明确等一系列因园区规划不科学,盲目发展带来的“园区病”。
 
“部分大学科技园所依靠的高校科研成果与地方产业化基础不匹配,无法与地方产业发展形成良好互动。”北大科技园创新研究院研究人员孙传龙在调研中也发现类似问题。
 
不同的时代,大学科技园承载着不同的任务。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转为高质量发展,创新驱动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新常态下大学科技园虽然具有科研创新、创新人才培养、企业孵化培育和成果转化的功能,但由于每所高校发展过程和学科特点、人才机构的不同,在大学科技园建立发展过程中,其功能定位也有所不同。但有一个主题是一致的,即突出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
 
2019年3月,科技部会同教育部联合制定了《关于促进国家大学科技园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大学科技园主要功能是建立高校基础研究与市场技术需求的紧密联系。
 
张志刚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分析:“每个地方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文化等有所不同,合作路径也有所不同。”
 
“不同概念,一个主题”
 
上海交通大学科技园是首批国家大学科技园之一,多年来,他们一直在尝试探索和地方合作相对有效的路径。之所以说合作来之不易,张志刚作为参与者感同身受。
 
时间拨回2009年。上海交通大学主校区在徐汇区,国家大学科技园也在这里。向来重视成果转化的上海交通大学有意进一步推进相关工作,并积极谋求与地方政府的合作。于是先在上海交通大学内部成立先进产业技术研究院,后又与闵行区协商成立紫竹新兴产业技术研究院。
 
“学校的想法非常朴素,希望把校内的成果转化到市场中,进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2011年,张志刚来到先进产业技术研究院工作。
 
然而,最终结果并不像最初的想法那么简单。“实事求是地讲,几年下来,双方的协作并不理想。”张志刚告诉《中国科学报》,“两个单位同是事业单位,机制上不兼容,合作期间问题不断且难以解决”。
 
2014年,上海启动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以下简称科创中心)。该怎么建,谁也没有一个清晰的思路。从事多年相关研究的张志刚在与上海市各部门讨论后认为,科创中心不应该只是一个机构或园区,而应该是构建一个生态体系。在这个生态体系里,高校、政府及创业者、投资者等可以形成高效而紧密的协作。
 
如此多的要素,注定生态体系的构建不可能一帆风顺。“一定要围绕大学开展,这是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形成的共识。”张志刚说。
 
2015年,本已按下“暂停键”的合作,在科创中心建设的背景下又以另一种方式重启。吸取此前经验教训,多方形成共识成立了统一运营团队。当年,张志刚被学校批准离岗创业,从副教授的身份转为上海零号湾创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身份的转变也是一种创新之举。”
 
接着,上海交通大学、闵行区政府和上海地产集团三方合作共建零号湾全球创新创业聚集区(以下简称零号湾),2016年零号湾成为首批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重点建设项目。零号湾诞生至今,持续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对大学科技园与零号湾及大零号湾的关系,王伟明和吴斌都给出了解释。吴斌说:“不同概念,一个主题。”他表示,都是以大学的人才、技术为核心,与产业结合,进行成果转化。
 
高校学科和地区产业两手抓
 
在零号湾5周年之际,上海交通大学、闵行区政府和上海地产集团三方在零号湾原有基础上,再次携手合作共建“大零号湾全球创新创业集聚区”和“大海洋科研创新平台及产业化基地”,并以区域功能、产业、形态作为心开发点,打造医疗机器人、人工智能、海洋装备、新材料等高科技产业集群,促进各功能区交互融合、协同发展。
 
上海交通大学校长林忠钦和闵行区委书记倪耀明又有了各自的期许。林忠钦希望将此科研创新平台打造成海洋装备新高地;闵行区委书记倪耀明则希望闵行在建设上海南部科创中心核心区、国家科技成果转型转化区的道路上继续迈进。
 
在董淼军等人看来,大学科技园要想在众多科技园区中脱颖而出,形成产业集聚、特色鲜明的科技园区,必须要坚持高校学科和地区产业两手抓。
 
他解释说,首先要依托高校,对接优势学科。一方面,要依托科技园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为高校学生提供集传统课堂教学、企业实践教学、创业指导等于一体的教学手段;另一方面,依托大学科技园优越环境、政策措施、创新创业氛围,促进围绕优势学科形成的产业集群发展。其次要立足当地,对接区域产业。紧密对接国家大学科技园所在区域的产业发展规划,开展差异化的发展战略。科技园的发展要与区域产业定位相吻合,通过产业链资源整合,形成产业集群效应。
 
“新常态下,上海国家大学科技园需升级为产学研大平台,使大学科技园与地方产业相融合,将产业化的孵化渠道建立起来,实现无缝对接、加强校地合作。”董淼军等表示。
 
在科创中心建设的时代背景下,张志刚有信心再将“大零号湾全球创新创业集聚区”打造成国际科技成果转化地,为区域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提供有力支撑。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分享到:

0
一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