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香

性侵当时不反抗?都是“公正世界假设”惹的祸
2018-08-03 08:15

 

最近,一系列性侵、性骚扰事件被曝光,引起了公众持续且深入的议论和反思。有一种观点常常在这场讨论中出现,人们对受害女性在第一时间所表现出的行为表示不解——为什么她们当时不反抗?

心理学家在解释当事人的心理状态时引出了一个概念,叫作“公正世界假设”。在这个假设里,人们生活在一个绝对公正的世界里,因此,每个个体的所作所为均会给自己带来一个公正的结果。做好事就有好报,做坏事就有恶报,总之一切都是我们理应得到的。

这个听上去谬误的概念,在实际生活中,它其实是一种非常广泛的认知倾向,尤其体现在受害者身上。

那些受到性侵或者性骚扰的人,会在很长时间内感受到强烈的羞愧和自责,他们会认为是自己行为不当、软弱无能,才导致加害者得逞。而另一方面,“吃瓜群众”也往往愿意相信:不是别人而是你,总有它的道理,比如你不够自重、不够谨慎、不够聪明、不够强势……

受害者“有罪论”会加剧当事者内心的耻感,从而阻止他们在第一时间作出理性的反应。

最早提出“公正世界假设”的,是社会心理学家Melvin Lerner。上个世纪70年代,他曾经进行过一项实验,被试全为女性。她们需要观察另一名女性进行学习测试,每当那位被观察者在练习中犯下错误时都会遭受一次痛苦的电击。当然,这只是一场设计好的表演。

随着实验的进行,被试的态度发生了奇怪的转变。一开始,她们认为电击场面很残酷,并且同情那位女性,可逐渐地,她们对那位女性有了敌意,开始否定、贬低她。

在第二阶段的实验中,她们继续观看了同一女性被电击的场景。不过,其中一部分女性被告知,接下去的电击会变本加厉;另一部分则被告知,那名女性会因为协助完成实验而得到一笔酬劳。实验的最终结果是,前者因此更讨厌那位女性,而后者的敌意消失了,仅仅因为有人说她为实验作出了贡献。

Lerner分析,一部分女性会认为受害者应该被电击是因为她自己表现不好,总是给出错误答案而导致的,却丝毫没有意识到电击这种惩罚本身就是不合理、不道德的。

那么人们为什么产生这种认知?主观上,我们更愿意相信这个世界是稳定的、可控的,结果是可以预测的,以此来指导我们的行为,保护我们自己。但人们恰恰忽略了,这个世界的不公是客观存在的,很多事情的发生是我们无法掌控的。

我们期待公正公平,可千万不要让错误的信念阻碍了这个世界的公正。(朱香

《中国科学报》 (2018-08-03 第3版 科普)

分享到:

0
一周排行